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语言策略秀(修订版)
语言策略秀(修订版)
吴礼权
¥8.99
  本书以修辞学的视角总结了语言运用的十一种策略,即形象传神的策略、形式美创造的策略、新巧夺人的策略、婉约蕴藉的策略、强化语言的策略、幽默诙谐的策略、炼字(遣词)的策略、句子锻选的策略、段落衔接的策略、篇章起首的策略,引用名家名作对十一种语言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鉴赏,让人耳目一新,对提高读者的语言运用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49元5本 言语交际与人际沟通
言语交际与人际沟通
吴礼权
¥10.12
本书是一部有关日常交际技巧与学问的书籍。全书共分九章,章为“绪论”,主要是讲“言语交际”、“人际沟通”等相关概念;第二至六章讲相关理论问题,包括“言语交际与人际沟通的指向类别”、“言语交际与人际沟通的目标类别”、“言语交际与人际沟通的过程划分”、“言语交际与人际沟通的情境要素”、“言语交际与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第七至九章是言语交际与人际沟通案例分析,通过鲜活生动的例证分析,理论联系实际,让学习者掌握言语交际的技巧。
坚守与创新:广播电视精品节目评析
坚守与创新:广播电视精品节目评析
梁满收
¥8.99
  《坚守与创新:广播电视精品节目评析》主要论述了2012年广播电视栏目的发展与变化,具体点评了各卫视台的某些栏目,分析了某一类型栏目的发展态势与前景,在数据整理、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整个电视业提出建议与展望,对电视业及媒体融合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9元5本 科技语体语法、规范与修辞(上、下)
科技语体语法、规范与修辞(上、下)
梁福军
¥41.59
本书以科技语体为对象,将科技与语言相融合,基于语言基础知识,运用语法(现代汉语为主,英语语法为辅)和有关国家标准、规范,建立了全景式科技语体修辞体系。系统阐述了科技语体的概念、特点、分类,基础语法、标准规范,以及词汇、句式、辞格修辞。按逻辑有序展开,结构清晰合理,内容深浅适宜,论述与实例相结合,还辅以大量实例(例句、插图、表格、式子等),并引用较多名家名言,对语用及表达效果的提高具有战略启发性和战术指导性。 全书共分 9章,上、下册,上册 4章,下册 5章,从语用的角度展现了科技语体的全貌。上册包括:语言基础知识;科技语体概论;科技语体语法;科技语体标准;下册包括:科技语体规范;科技语体词汇修辞、句式修辞、辞格修辞;科技语体语病。内容全面,材料详实,实例引自语言文字学、名家大家著作,各类科技文献、文体,同行或相关文章、作品,以及作者长期求知探索的研究创新和心得积累,实用性强,参考价值高。 本书适于科研、技术、科普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也适于科技期刊、图书、网媒、数字出版等的编辑参考,还可作为高等学校教师、学生的论文写作教材和自学用书,以及科技写作、编辑的培训教材和学习材料。可作为对传统语言学之类著作的一种补充,对从事语言学方面研究、教学、学习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也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49元5本 反弹琵琶写新闻——新闻写作创新的一种逆向思维视角
反弹琵琶写新闻——新闻写作创新的一种逆向思维视角
陈朝晖
¥11.57
主要叙述了逆向思维在新闻写作创新中的具体运用。其创新点体现在新闻角度选择、新闻主题表达、新闻结构安排等各个环节,内容涉及如何处理好新闻写作中的“大与小”“硬与软”“零与整”“正与反”“内与外”“上与下”“点与面”“同与异”“虚与实”“动与静”“冷与热”“新与旧”“深与浅”等关系,并且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将逆向思维写新闻讲解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案例中大量采用了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作品,让人从中感受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 本书适合新闻工作者阅读参考。
49元5本 论证有效性分析——逻辑与批判性写作指南
论证有效性分析——逻辑与批判性写作指南
周建武
¥14.86
作为一本专门针对论证有效性分析的写作指导用书,本书在论证逻辑理论的框架下,从批判性思维写作的实用角度来设计,从有利于自学的角度来编写。既系统讲述逻辑论证、逻辑谬误和批判性思维的知识和原理,更侧重于批判性写作能力的提升,注重于论证有效性分析的技能和方法训练。内容包括:逻辑论证、逻辑谬误、写作指导、试题精讲以及真题精练等。本书既适合作为管理类、经济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逻辑辅导教材,也适合作为大学逻辑通识教育的参考用书,同时也可供对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49元5本 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研究
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研究
蔡婧宇,李雪娇
¥23.20
  人类语言中的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明 确外延的模糊概念,这就是语言的模糊性。而文学作 品一般具有形象性、含蓄性及艺术性等特点,这便决 定了作品中必然会承载一些模糊信息,也势必会运用 模糊语言。可以说,文学作品不失为模糊语言*典型 的载体。往往为了勾勒某个场景、描述某种心理、展 示某个人物形象或是表达某种蕴涵的意义,文学作品 中的模糊语言通常都承载着特定的目的。在翻译过程 中,为了*大限度地再现原文,对模糊语言的翻译研 究显得尤为重要。   蔡婧宇、李雪娇编*的这本《文学作品中模糊语 言的翻译研究》从模糊语言和文学翻译的介绍入手, 结合文学作品的特点,着重分析了文学作品中模糊语 言的翻译策略——以模糊译模糊、以**译模糊、以 模糊译**等。   内容涵盖:模糊语言的理论基础、文学翻译概述 、文学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文学与模糊、文学作品中 的模糊语言、文学翻译的模糊取向、英语文学作品中 模糊语言的翻译方法等。
49元5本 神经语言学
神经语言学
崔刚
¥36.12
本书围绕神经语言学的研究的两大核心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部分讨论神经语言学的学科属性、背景、历史和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讨论采用语言学理论与心理学实验对语言障碍的研究,第三部分讨论采用大脑成像和脑电技术对大脑的语言功能和语言处理的神经基础,第四部分神经语言学研究所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案。 本书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该学科一百多年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思考,理清其发展 脉络,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共识与分歧,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指明神经语言学未来的研究方向。
49元5本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一辑)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一辑)
罗选民
¥22.69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旨在为译界的学者们提供一个展示亚太地区翻译研究成果的学术交流平台,增强亚太地区翻译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学者们的“文化自觉”意识,推动该地区翻译研究的发展和以翻译为媒介的文化的输出,并终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本集刊邀请了国际翻译研究领域著名学者组成编委会, 通过严格的匿名评审制度来提升质量。主编罗选民教授是清华大学首批人文社会科学杰出人才、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ARC)外籍委员,(中国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人文学部委员,Routledge 出版社英文国际学术期刊Asia Pacific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 主编,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国际编委,加拿大翻译学会会刊TTR 国际顾问,以及香港和内地多家核心刊物的编委。 本集刊所设栏目有“理论研究”“案例研究”“翻译的文化记忆”(访谈)“翻译批评与鉴赏”“亚太翻译学术动态”“书评”等。主要特色: 跨学科:强调翻译研究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互通互融,究理探新 跨地域:关注全球在亚太地区翻译研究领域的*成果,聚文论道 跨文化:着眼于将翻译研究植根于亚太地区的多元文化,求真考实
49元5本 中国新闻学的筚路蓝缕: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中国新闻学的筚路蓝缕: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邓绍根
¥34.00
  邓绍根编*的这本《中国新闻学的筚路蓝缕(北 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阐述了: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徐宝璜 教授和邵飘萍先生,创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开 创了中国新闻史上“四个**”:它是中国**个系 统讲授新闻课程并集体研究新闻学的新闻学术团体; 出版的会刊《新闻周刊》是中国历史上**份新闻学 刊物;出版的*作《新闻学》是中国国人自撰的** 本新闻学*作;促使“新闻学”课程走进了北京大学 高等教育的殿堂,成为中国开设的**门新闻学大学 课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反映出北京大学新闻 学研究会在中国新闻教育开端和中国新闻学兴起过程 中的历史地位。
49元5本 语用身份构建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
语用身份构建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
孙启耀,王宁
¥27.20
  孙启耀、王宁编*的《语用身份构建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以《心术》与《豪斯医生》的电视剧集为语料来源,通过对不同情境下的医务人员之间以及医患之间的言语交际进行分析,了解言语交际中医务人员角色的形成以及医患之间的关系,探讨特定职业身份在职场语境中通过责任情态所表现出的对未来行为做出的承诺或承担的义务以及对行为责任所承担的程度,探究情态系统人际意义在不同语用身份条件下的建构条件、体现方式以及主体性因素。
49元5本 多情的莎士比亚
多情的莎士比亚
全凤霞
¥25.50
400多年前,当威廉在家乡圆月的辉映下,沿着家乡的埃文河一路诗意地走到泰晤士河畔的伦敦城时,在他心中澎湃着的不仅有对未来戏剧人生的向往,更有着对家乡的眷恋。那一刻,家乡熟悉的情和景在他心中激情地喷涌,埃文河的流水和儿时伙伴的欢笑在他的耳畔回荡,合成动人的交响,化作笔下灵动多情的笔墨。于是,威廉笔下情趣十足的手工艺人、憨厚朴实的草场牧民甚至流氓无赖和小偷也都凝聚着他对家乡那永久的记忆和怀念之情。
品味公文:公文写作大手笔练就之道(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王群多年公文写作真切体味)
品味公文:公文写作大手笔练就之道(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王群多年公文写作真切体味)
王群
¥8.99
《品味公文》不是低层次地简单讲解公文格式的条条框框,而是集作者几十年的机关写作积累,归纳出丰富而实用的写作实战经验,是站在“大手笔”的高度教导如何写出有内容有价值的以文辅政的工作报告、调研报告、讲话稿等。
49元5本 风险传播:通往社会信任之路
风险传播:通往社会信任之路
曾繁旭,戴佳
¥15.26
  媒介在风险社会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越来越受到学者们关注。曾繁旭、戴佳编著的《风险传播(通往社会信任之路传播研究工作坊)》不仅在各章系统地介绍风险传播领域的主要理论,更运用多种实证研究方法,描述风险传播不同主体在中国语境下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着重与现有理论对话,尝试归纳中国式风险传播的特有逻辑,探讨良性沟通的可能。   本书可为媒介、公众、专家、政府、企业的风险沟通行为提供一定的理论启发。同时,本书也可作为面向本科高年级与研究生的教材,启发学生如何进行规范且具有问题意识的实证研究。
49元5本 数字媒体传播技术概论
数字媒体传播技术概论
胡兵
¥23.15
  胡兵编*的《数字媒体传播技术概论》依据数字媒体技术特点、发展历程与趋势,主要从“理论—技术—应用案例”四个维度进行阐述。全书共分为8章,从逻辑上分为三大部分。**部分(第1章)主要介绍数字信息的一些基础理论;第二部分(第2章至第6 章)分别介绍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出版、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这些媒介形态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案例;第三部分(第7章至第8章)则介绍了数字媒体未来发展所依托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方面的知识。   本书从文科读者的认知和思维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重点在于概念解释、技术应用和案例分析,力图使读者全面了解和正确理解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先进性和借鉴性。本书不仅适合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学习教材使用,还可供从事数字媒体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数字媒体产业从业人员等学习参考。 ?
49元5本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
曹晋
¥18.31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传播研 究工作坊)》的上部着力勾勒西方女性主义批判传播 研究的理论、主要议题与质化方法。论*的下部是作 者曹晋就本土社会传播情境中存在的社会性别不平等 的专题研究。作者把传播现象与传播结构遮蔽的社会 性别不平等问题放置于支配(dominance)与从属 (subordination)的社会“结构”问题的分析之中 ,希望解构媒介再现与传播科技使用的“社会性别平 等”的种种霸权结构与迷思假象。论*资料翔实、论 证严谨,兼顾国际与中国视野,不失为一部问题意识 深刻的批判传播理论力作。
49元5本 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
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
马中红、陈霖
¥18.00
  马中红、陈霖编著的《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 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系统梳理了青年亚文化 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勾勒了互联网新媒介影响 下中国青年亚文化的类型版图,在借鉴伯明翰学派青 年亚文化理论解读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时,超越仪式 抵抗、风格、收编与反收编等关键词,将当下中国青 年亚文化的实践纳入到新媒介空间、新技术发展、消 费社会以及社会文化结构中加以考察,揭示了青年亚 文化与社会主导文化、社会伦理道德以及消费社会商 业逻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力,提出并阐释了青年亚 文化一系列新的文化表征,包括生活方式、新部落、 场景、混杂、娱乐、媒介消费性生产、文化资本等, 强调青年亚文化对于社会主导文化的参与、激活、修 补以及创造的价值。
49元5本 “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出版研究
“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出版研究
张文红、刘銮娇
¥13.95
“十七年”时期出版的长篇小说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图书出版的重要部分。本书以这一时期的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原始版本和相关研究文献,在系统介绍其出版环境与出版概况基础上,对该时期长篇小说的出版、传播和接受情况进行重点分析;从题材类型、情节模式和人物形象出发,阐述其内容情况;从图案设计、色彩设计和版式设计角度探讨其出版形式特点;本书还对这一时期长篇小说的编辑角色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在版本比较阅读基础上阐述了“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版本的修改情况与修改原因。
49元5本 北大新闻学茶座精编1
北大新闻学茶座精编1
李杰琼、李松蕾
¥19.62
“北大新闻学茶座”是由北京大学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联合主办,卓南生教授主持的小型学术沙龙,以激发问题意识,启迪研究思路,开阔学科视野。众多海内外知名学者和业界资深专家先后光临“茶座”主讲,与从事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尤其是新闻传播史论研究)的中青年研究者、青年学子互动交流。 本书收录了“茶座”开办五年来聚焦新闻传播的历史、理论和实践的14篇讲稿,内容包括三个部分:“新闻传播史论研究的视野与方法”“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检视与探讨”“当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实践与反思”。
49元5本 全球传媒评论(Ⅸ)
全球传媒评论(Ⅸ)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16.57
  郭镇之主编的《全球传媒评论(Ⅸ)》包含16篇文章,分为八个部分。   在“传媒经济与财经新闻报道”中,张志、孙璐的《广播影视内容及其生产的主要经济特征》是一篇长文,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广播电视生产的经济特征;文钊则总结了《经济观察报》近年来在新常态下对财经报道创新进行的探索。   在“新闻传播研究”中,徐佳的论文分析了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多元叙事趋势,概括出主体身份由官方机构转向民间机构、叙事视角由精英转向平民、受众由地标场所的*受众转向互联网上的友善受众、媒介由中文文字转向新型视频和形象从文化、社会形象延伸到政治形象等五大变化趋势;马思的实证研究则从一个案例人手,对公众关心的一个对象(*集团)和一个过程(中国公司崛起)所引发的代表性西方舆论反应进行了测试,发现《华尔街日报》的六大报道框架随着*的崛起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在“影像传播”中,梁君健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从新闻生产研究的宏观角度回顾了数字时代前后图片生产者的地位由从属到自主进而被淹没的转变过程;杨慧和雷建军则对实验影像《翻山》进行了个案分析,总结出“碎片化”叙事方式和用到**的长镜头等视听语言的设计特点,并重点考察了热心观众对这些实验性视听语言的接受——似乎效果还不错。   社交媒介是近年来的热门现象,也是学者研究的一个新的兴趣点。在“社交媒体研究”中,刘滢尝试从新闻生产、新闻价值、新闻模态等方面对2014年国外社交媒体研究的结果及其表现出的趋势进行观察与思考,并介绍了国内学者尚不熟悉的“受众参与3.0 ”“互惠新闻学”等新概念和新理论;而身在美国的郑珮研究了美国传统媒体社交网络平台的党派倾向,在这几家重要的新型社交媒体对2012年美国总统辩论的评论和报道中,研究者发现了与传统媒体较为一致的表现。   新媒介的兴起进一步带来了受众的变化。在“受众与文化”中,张磊进行了一些理论归纳,提出了受众是虚构的、受众是被建构的,以及“受众”这一词语可能会消失等观点;何威则通过许多有趣的案例,对漫画、动画等“平面化”虚拟世界的传播和接受现象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描述了作为亚文化群体的青年受众在文本、语言和意义这三个层面接受并认同“二次元”世界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   周玮、胡翼青和黄佩映对哥伦比亚学派的专题讨论属于新闻传播思想史的研究范围。在“观点”中,他们通过对早期传播学的一个研究案例——伊利研究和对一个重量级传播理论学者——默顿的重新阐释,提出了几个带有根本性的研究话题:学术作为工业的产生和传播学者作为知识分子的角色冲突及自我协商。   近一两年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作为“一国两制” 试点代表,以不同的表现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澳门大学进行的一次座谈会上,学者对澳门地区的历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及融合的过程进行了内容广泛的探讨。反映在“访谈”中的,是一种对中国制度和中华文化认同的关切。   在*后一个“调查报告”中,宋毅和章晓英等研究者通过1200多份英文问卷和60名双语志愿者的劳动,完成了对《北京文化的国际传播》的网络问卷调查。调查揭示了一些有趣的发现:外国人在京的经历越愉快,对进一步了解北京文化的兴趣就越大;北京文化的传播效果是通过静态的知识传播和动态的文化体验活动共同产生的,从而提示了今后城市从事国际文化传播的一些改进方向;赵丽芳等研究者开展了一个大规模的媒介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调查研究,力求理解西藏、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受众对媒介的需求、使用与认知,并对少数民族语言媒体在建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中发挥的功能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   研究发现,母语媒介是少数民族受众的主要信息来源;但母语媒介的内容存在自我特殊化、窄化和他者化的问题。 ?
凯撒不爱我:追寻新闻人的自由传统与典范
凯撒不爱我:追寻新闻人的自由传统与典范
王健壮
¥18.72
  记者是永远的反对派!   “我”是记者,“凯撒”即强权。作者咬住不放的,是权力与媒体的恒久博弈。   王健壮是记者,是编辑,是文人,是政论家,但是他同时如白荷出水,高高地在风中招摇一种稀有的价值标准。《凯撒不爱我》是五十二个自由派新闻人的故事,是五十二个与当权派、与扭曲的社会风气唱反调的传奇。作者高擎“自由主义”、“新闻专业主义”两面旗帜,竖标杆,挽狂澜。从“扒粪运动”到“危险的总编辑”,近百年的新闻史,一路缕过来。书中的主角是调查记者、专栏作家、主播、总编辑、总主笔,他们曾经揭举无数弊案,曾经力抗麦卡锡的白色恐怖,也曾在“911”后的保守风气中坚守自由主义;有的终究晚节不保,有的则以职业生命做赌注,坚持新闻的理想。阅读此书,令我们感叹新闻还是有标准的,而前面正有如此多的典范。   也许就是因为对台湾媒体的集体不为,或者对“张季鸾精神”(秉持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如烟一般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些感慨甚至有些恐慌吧,所以我才转向美国的媒体,想从美国新闻界的历史与现实里,去寻找像张季鸾与《大公报》那样的记者、那样的报老板以及那样的媒体,目的既是为了替我的沮丧挫折寻求慰藉,也是为了替我的虚无麻木寻找刺激。没想到这个自私的动机,这段自我治疗的旅程,后却写成了一本书。 ──王健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