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与自由意志(试读本)
免费
原书在法国已出到第七版。柏格森教授在这本书里首先讨论意识状态的强度。他指出数量上的差异只适用于有大小的东西,就是说,在后的分析里,只适用于空间;他又指出强度自身完全是质量性的。在讨论个别意识状态之后,他研究它们所构成的众多体;他发现众多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数量性的,或无连续性的,它意味着人们对于空间有了直觉;一种是意识所构成的,而它完全是质量性的。这个在开展着的众多体就是绵延;绵延是先后无别的陆续出现,是一堆因素的互相渗透,而这些因素是那样地各式各样,以致过去的状态无法重新出现。他指出纯一性的、可被测量的时间是人为的一个概念,这概念的构成乃是由于空间这个观念侵犯到纯绵延的领域里。

卢梭全集(全九卷)(试读本)
免费
卷 第二卷 忏悔录(上、下) 上卷从卢梭的诞生叙述到1742年他带着他的音乐“数字记谱法”从夏梅特到巴黎。下卷追忆的是卢梭登上文坛后的不幸遭遇和被逐出圣彼埃尔岛之后不得不流亡英国的经历。 第三卷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 《梦》的草稿 嘲笑者 随感 我的画像 致马尔泽尔布总监先生的四封信 《忏悔录》草稿 在朗读《忏悔录》前发表的谈话 社会各阶层人士对我的态度 日内瓦公民让—雅克?卢梭的遗嘱 享受人生的方法及其他 主体部分《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中的十篇短文,通篇词句清丽,情感真挚,引人胜。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稿除了这十篇正文,李平沤先生还在书中将卢梭写作本书时的草稿、《忏悔录》的草稿以及同时期的一些小短文附录其后,为我们深了解卢梭身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逆境下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提供了珍贵的背景资料。 第四卷 社会契约论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纳尔西斯》序言 本卷是卢梭著作的政治学部分。其中《社会契约论》《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论科学与艺术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都是不朽名著。其中的《社会契约论》更被认为是西方民主制度的奠基之作。 第五卷 致达朗贝尔的信 政治经济学 山中来信 荣誉和美德 论公众的幸福 奢侈、商业和工艺 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论祖国 论贵族 论风俗 斯巴达和罗马——这两个共和国的比较 拉西第蒙的故事 本卷和第四卷均属于卢梭著作中的政治经济学部分。该卷包括卢梭与启蒙运动时期另外几位著名人士的论战文章,为我们展现了启蒙运动时期诸种思想的激烈交锋。 第五卷 第六卷 爱弥儿(上、下) 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 普雷沃斯特致文学书稿编纂者的信 爱弥儿是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影响巨大。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第七卷 第八卷 新爱洛伊丝 《朱莉》序言或关于小说的谈话 爱德华·博姆斯顿绅士的爱情 关于一本书的写作方法 论妇女 圣德尼大街的一对夫妇 论暗中由女人引起的重大事件 对一位神甫献的忠言 论英雄应具备的品质 给萨娜的书信 一个胸襟阔的人的思想和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心中的想法 卢梭年谱 新爱洛伊丝是18世纪伟大的小说之一。在法国文学史上,是卢梭的《新爱洛伊丝》次把爱情作为人类的高尚情操来歌颂,个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小说。其对题材的拓以及细腻的笔法对后世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提问孔子(试读本)
免费
在古代中国,孔子无疑是雄踞榜首的文化圣人。 孔子的周游列国,是一次“栖栖一代中”的文化寻根之旅。他付出的是困厄和艰辛,抢救和收获的是正在消亡的民族文化精粹。 孔子的创私学、收门徒,为一个民族创了学习新风。从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孔子提倡的礼乐精神、中庸和谐思想,有助于消弥人间的种种争端,使世界和平天长地久。 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是人类永恒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追求,是人类走向自身完美的基石。 曾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说,为了人类的共存共荣,我们必须学会“回首2500年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是孔子的光荣,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更是整个人类的光荣。

诠释与定向——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探究(试读本)
免费
该书是关于中国哲学诠释传统和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研究性专著,分为四编十一章:章,注释、诠释,还是创构?第二章, “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第三章,“以中释中”还是“以西释中”?第四章,王弼与郭象;第五章,庄子到郭象;第六章,从《论语》到理学;第七章,《老子》之雌性比喻的诠释问题;第八章,以《老子》之自然的诠释为例;第九章,道家式责任感与人际和谐;第十章,从老子理论看生态平衡;第十一章,人文自然与人类和谐。 作者刘笑敢,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公正德性论——亚里士多德公正思想研究(试读本)
免费
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德性,在长期的研究中被忽略了。本书以亚里士多德的文本为依据,以丰富详实的研究资料为基础,以当代西方公正理论为参照,专门探讨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德性。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德性,以其理想城邦为伦理生态;它是一种“非个体的个体”伦理德性,从而与纯粹的个体伦理德性相区分。公正虽然被定义为合法与公平,但他的公正德性不属于规则中心的规范伦理类型,而是属于德性伦理的类型。公正德性有其自身的秉性,但又是德性原理在其中的运用。因此,本书名为探究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德性,实则探究其整个伦理学和政治学,探究德性伦理的原理。本书对文本的剖析较为细腻,剖析中运用了现代分析哲学的方法,渗透着浓厚的思辨哲学的底色。

图解金刚经(试读本)
免费
《金刚经》是佛教*伟大的一部经典,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是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经典。在中国古代,上至帝王将相,名流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百姓之家,无不推崇《金刚经》、奉持《金刚经》,历经千年,这部经典已经深深的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浅处说,《金刚经》解决的是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人生而言是很重要的。从深处说,《金刚经》谈的是宇宙真理、时空等大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全人类来说亦是很重要的。但个人问题和宇宙问题在这里却是统一的,佛以“刹那间”去包容百、千、万世,将大千世界等同于一粒尘埃,是非常吸引人的观念。 但是《金刚经》却不是那么好懂,因为机缘变了,受众变化了,随缘而产生的“文字般若”也失去了它沟通的“方便”,变成了深奥的经理。 幸好时代变迁,为我们提供了解读经典的新方式,即消解掉不利于沟通的旧文字,以图、文相谐的视觉思考逻辑,化繁为简,重新构筑阅读。本书即是这样一种视觉表演,文字、图片、图表等符号,互为对应角色,相互对话,力争在还原《金刚经》初精神的基础上,把受众引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相信本书的出版,会让这千年的智慧,洞穿时空,成为现代的人生指南。 《金刚经》,全名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早、流传广、影响深的经典之一。这部经跟中国人特别有缘,念经者,欢喜念金刚经;讲经者,欢喜讲金刚经;注经者,喜欢注金刚。自从鸠摩罗什法师把它翻译成汉字以来,历经南北各朝、直至唐宋元明清,“金刚经”所带衍生的各种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了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 《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并列视为释儒道三家的宝典。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的各宗各派都十分尊重《金刚经》,为其行注疏。尤以唐宋来盛极一时的禅宗,与《金刚经》更是结有深厚的因缘。禅宗大德,六祖惠能禅师,是因为在街边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时,激发了他的佛性,后来,他远赴千里之外去亲近五祖,五祖专为他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是,他是豁然大悟了。本来禅宗是依据《楞伽经》修行,但是,自惠能大师以后,就是依据《金刚经》了。所以,金刚经在禅宗,是特别受重视的一部经典。 之所以受重视,是由于中国佛教自身的特。中国佛教一是重实行:如台、贤、禅、净各宗,都注重行持,尤重于由静定思虑生发智慧的体悟。二是好简易,中国人的习性好简,卷帙浩繁的经论,是极难普遍流通的。鉴于这部《金刚经》既重般若的悟证,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又不繁复艰涩,恰合中国人的口味,所以能特别流行! 《金刚经》是一切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因其探讨解脱生命困惑的大智慧,被奉为“佛门的智慧之母”。同时,不学佛的人也能够在其中获得重要的人生启迪,所以通常意义上,它也是一本人生哲理典籍。 从《金刚经》来看,佛法是解决心的问题。一始先提到发“成佛”的心,然后是降伏虚妄之心,而后又是清净心,等到证涅槃之后,心不再迷茫,连一丝丝的烦恼都没有了。助人脱苦离难,不生烦恼,这就是金刚经所要达到的目的。同样,这也是佛法的目的。在这个意义上看,佛法也不妨称为心性之学。 “心”的健康与否,直关系到人的幸福。现代的心理医生解决的只能是个别人的问题,而一种千年背景的哲学思想,则能够影响成千上万的人。有识之士,已经将眼光投向了这样的经典,比如探讨《论语》与人生智慧、研究《老子》与人生幸福。而实际上,直针对烦恼、欲望的“心灵鸡汤”则是这部旷世经典《金刚经》。 《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中的不安定的烦恼因素。这恐怕是现代人急需的一剂心灵良药。 《金刚经》虽然只有5000多字,读起来也很容易上口,但要参透却很难,甚至门都不容易。因此,千年以来无数高僧大德、国学大师都殚精竭虑,注疏详释,试图为世人启这扇通向人生无上智慧的“金刚之门”。也正是因为阐释太多,理解殊同,导致对同一概念有诸多版本的解释,这使得许多初习《金刚经》的人常常陷于更大的迷惑,致使《金刚经》成为著名的“难读之经”。 我们编辑本书的目的,是以通俗易懂的图解方式,让这部经典的要义呈现出来,并使它成为一小扇通向人生无上智慧的方便之门。若有人在阅读中,有一时的精神体悟,获得片刻的宁静,足矣!

汉代思潮(试读本)
免费
我国人民,在人种民族方面,往往自称是汉人,以相对于其他少数民族。但“汉人”其实并非人种学的概念,因为汉朝以前必无所谓的汉人。汉人是指受汉文化且经历过汉朝统治的这一群人,这群人之中其实包括了西羌、东夷、南蛮、北匈奴,但至今均已统称为汉人,因此这是一个文化概念。犹如海外许多华埠被称为唐人街、海外华人常被唤做唐人一样。汉唐之音尘,虽已去之邈远,吾人似乎还乐于受它作为我们的共同印记与标帜。 汉唐的声威当然是烜赫可羡的。据考古研究所见,两汉长安城的宫殿,面积是现今北京紫禁城的二十几倍。现在的紫禁城,游览一趟都够令人目眩神摇了,何况汉代那“长廊广庑,途阁云蔓,闬庭诡异,门千户万”(张衡《西京赋》)的气象?现在我们去游北京颐和园,已感叹其昆明湖之浩淼;但汉代昆明湖的遗迹,尚存十几平方公里,竟是清朝圆明、长春、万春三个园林总和的三四倍,这又是什么气象?班固《西都赋》说在这些湖上可以“览沧海之汤汤”,实非虚语。 这种恢闳宽阔的建筑景观,其实正表现着一种恢阔广博的精神意态。地涵海负,雄浑扩。而且这不是平面的展与延伸而已,更有着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宇宙精神。所以班固说:“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若穿地为池,也是“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充满着挥斥八极、与天地同其呼吸的态度,坦坦荡荡,行坐笑傲于日月山川之间。 但是这种令人向往艳羡的精神,在近代却颇遭嗤议。批评者说汉人的宇宙精神是宇宙论、未确立人的“道德主体性”;说其上下与天地同流,是混方士于儒生,人文精神不免受了斲伤,且有君权神授之嫌;又说其恢闳只是夸饰;且谓其精神均遭礼教束缚,其学术亦深受政权独尊儒术所宰制。故先秦所之人文精神至此乃一大压抑与扭曲,须待魏晋始由经学及礼教中解放出来,重新启人的自觉。政治则更要迟至清末,方能逐渐摆脱秦汉专制王权之宰制,获得自由与民主……总之,万方有罪,罪始秦汉。 我在求学过程中,四处都充满了这种氛围。上文学史课,老师即痛骂汉代的代表性文体汉赋是“笨赋”,认为它体制庞大、堆垛铺张,虽侈陈物象、靡丽堂皇,但远不如魏晋六朝小赋情致摇曳,更能动人。甚至还有人说此非文学,不过是古人所编的一种类书或字书辞典罢了。上哲学史课,老师又痛批,谓汉代简直没有哲学,都是一些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类的迷信;讲气、讲宇宙论,更是缺乏自然科学知识。上思想史学术史,则经学烦琐的笺注,声韵文字训诂,令学习者如堕五里雾中,人人叫苦不迭,视如天书,也不觉得其中有何思想可言。偶读一二论列汉代思潮之书,所谈亦无非儒法斗争,或儒家与专制王权之冲突而已。而谈起政治社会史,汉代更惨。王朝之虐酷、人民之困苦、法律之苛严、社会之黑暗、三纲五常之不合理,无不被反复强调,反复痛骂。仿佛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因专制落后所造成的一切屈辱,推源溯始,都该由秦汉来承担。所有的课程,在先秦部分都显得生机盎然、异彩纷呈。一两汉,就沉重凝肃了起来。它庞大而庄严,但却显得那么困滞,其恢张徒显为妄诞,其广博亦仅显现为浅陋。要到魏晋,才又让人眼睛一亮,精神从沉重中松缓过来,感觉山清水媚、风光旖旎,如见魏晋风流人物,峨冠博带、裙屐清谈。 当时整个学界的意见气候大抵即是如此。但我浸润于其中,却总觉得有些不太对劲。因为我读汉代文献,有着很不一样的感受。例如乐府古辞,无论是“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的缠绵,“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伫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的忧伤,“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之悲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乃伤悲”之古直,无不深深撼动着我,为之节嗟咨不已。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更是古人早有定评。“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无不蕴涵宇宙之大疑问、大悲哀,直叩人生存在之谜。纵或被视为伪作的苏李赠答,“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也令人低回不已。而那些赋,在我看来,也是有生命的。贾生鵩鸟、班固幽通,曹大家之东征、张平子之思玄,固无论矣。王褒洞箫、马融长笛,以及傅毅之赋舞,亦均醰醰有味,足以兴发志意。即使是上林、羽猎、甘泉、两都,恢拓闳肆,又何可多得?岂仅一句“笨赋”即能抹煞? 文学如此,经史等等亦然。史籍不必说了,史迁孤怀闳识,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班固密栗沈实,皆非后世史著所能方驾。经学章句,虽遗佚者多,但相关之训释笺注,毕竟仍是后人掌握儒学的渊薮或键钥,不可不考。且寻索玩绎愈久,愈能感觉其中含蕴弗穷,足供沉潜。就连习学者视为畏途的文字训诂材料,其实也有许多道理可说,可惜现今学者未能发挥罢了。 诸如此类感受,越来越强烈之后,我才逐渐体会到对汉代的轻忽或贬斥,本身就是具有思想史意义的事。 中国学术,本来即有汉宋两大思潮体系。宋学崛起,原就具有革命性质,所以认为汉魏南北朝所讲之经学儒学均未能延续孔孟之道,必须等到周敦颐、程明道等人,才上了正道的统绪。可是宋学传至明末,学者又觉得它恐怕与孔孟有些距离,原始儒家之真面貌,或许仍应由汉人所传的经学中去找寻。故又推崇汉学以反宋学。此一风气,发展到晚清民初,渐渐形成了几种路向:一支继续提倡汉学而以经学考证为主,既将其范围扩及史籍与诸子等领域,又以文字声韵训诂为主要方法及学术内容。另一支则觉得汉人经学之真精神并不在考证,而在于发扬孔子的微言大义。故此一派学者以西汉公羊学为主要典范,讲通经致用之学,影响了清末的中兴、维新、革命等运动。还有一支则是起于对这种强调汉学风气的反抗,认为宋学仍有其价值,不宜废弃,且逐渐从汉宋并重发展到愈来愈偏于宋学的形态。 五四运动后,胡适等人标举汉学,称为科学方法,但反对汉学的思想内容。谓汉儒天人感应之类说法及独尊儒术的做法,是将专制王权与神权结合于学术权力,致使儒学为专制帝王服务,其内容又充满了迷信与虚妄。反对胡适这一类讲法的人,则提倡宋学,说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人士未能理解中国文化之大根大本。中国文化的大根大本是什么呢?就是孔孟所,而为宋明理学所承继发扬之道统云云。 在这种情况下,汉学除了作为一种方法的意义之外,几乎是毫无价值了。 这样的学术发展,形成于历史的脉络中,我人虽感遗憾,而实亦无可奈何。对于整个学界鄙薄汉代思潮的状况,我并无力扭转。但我深知这种态度是不对的,近人对汉代之认识实多偏差。我之所见,固然未必真确,却也不妨随便写写,在这个大时代的边缘唱些不同的调子,世或有善听者,能因机而悟,亦未可知。 这里所收录的,就是一些对汉代思潮的简笔勾勒。没有一篇不是在唱反调,也没有一篇不在想办法辟新的窗牖、新的径路,希望帮后来者指划一些新的星图与新的前景。如此老婆心切,或许反而会遭致反感与讥诮。倘若这样,那就当这是庸人呓语,聊抒己见好啦。 章《汉代哲学的定位》,乃1989年赴日本九州中国学会议担任主题演讲时的讲稿,权充导论。次章《自然气感的世界》,讲汉代气类感应的观念,以及环绕着“情”而展的人性论。1987年蔡英俊将赴英伦深造,我写这篇文章与他商榷并以送行。友朋论学之乐,析疑问难,至今缅念不已。 第三章《风俗美善的追求》,讲汉人的政治理想。这种移风易俗的态度,既是政治的,又是美学的。1998年我另出版一册《饮食男女生活美学》,即是由汉代这一思路发展演绎而成,可以互参。 第四章《文人传统之形成》,论作者观的演变,借以说明我国文人传统如何形成于汉代、确定原本与探寻本义的汉学方法为何又出现于汉代。乃1991年我与蔡英俊、吕正惠等人办《中国文学批评》时所作。 第五章《文字意义的探索》,续论汉学方法。认为汉人对文字的辨析,已成为我国学人在行思考时基本的方法,依此方法而形成的哲学文字学亦与西方哲学有显著之差异。 第六章《儒家的星象政治学》、第七章《儒家的历数政治学》,则以汉代言论为主,申论儒家观象授时、结合天道以论政治的思想,说明太一北辰及历数在其中之作用。民国以来,学者对于这一部分的思想都缺乏理解,今始为粗发其凡。 第八章《学圣人的儒家》以韩婴为例,说西汉儒者如何成为经生;第九章《世俗化的儒家》以王充为例,谈东汉儒者如何成为文人。前者原为参加1992年政治大学所办汉代学术研讨会而作,后者是1991年与陈茂、林安梧、王樾、郑志明等创办《当代中国学》时写的,如今陈茂已归道山,思之不胜悯痛。 第十章论太平道、十一章论天师道,这是汉代道教两大教团,颇有渊源而内涵各异,也拥有不同的经典。因道教研究仍在起步阶段,相关问题尚少人董理,因此我想讲得详细些。论《太平经》一文曾收我《道教新论》中,论《老子想尔》则1994年曾刊于堂兄龚群所办《道教文化》中,原本也想和谈太平道一样,详细展申论,因事搁下了,遂仅成这个部分。 第十二章《游民社会及其思想问题》,乃1996年我写《游的精神文化史论》时,以汉代为例所做的考察。这样的考察,充分说明了以往我们对中国社会文化基本状况的掌握有多么偏宕、对其中包含的思想问题又有多么陌生。 综合这些篇章来看,论旨纷论,涉及者广。但事实上对汉代思潮的描述,还只是鼎尝一脔,该谈且值得谈的问题仍然很多,本书姑以此为鼓吹罢了。闻风遥契者,必有其人,余企望之矣。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全三册)——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试读本)
免费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套装共3册)》共计3本其中:《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错综演变的基本线索,论述了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20世纪新文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受,辨析了现代“新儒家”和“西体中用”思想,并对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的思想行了分析,简明而深地展示了现代中国思想的诸多重要方面和问题。《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使用的是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本。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从剖析孔子仁学始,提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问题,并以此论说了自先秦至明清的各种主要思潮、派别和人物,对儒家思想、墨家思想、孙老韩、苟易庸、庄玄禅宗、秦汉思想、宋明理学行了重新解读和再评价,着重阐释了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缘由,并对古代中国的辨证法、“天人感应”宇宙观、“内圣”与“治法”分离现象行了独到的分析。《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使用的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本。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系统论述了近代中国自太平天国至辛亥革命时期各种主要思潮的基本内涵及其成因,深分析了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章太炎、王国维、鲁迅等重要人物的思想,阐释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复杂的心路历程,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思想走向近代化的整体风貌和内在嬗变肌理。《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使用的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本。

诗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试读本)
免费
《诗学》立论精辟,内容深刻,虽然篇幅不长,但气度不小,无疑是一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大家之作。《诗学》探讨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理论问题,如人的天性与艺术摹仿的关系,构成悲剧艺术的成分,悲剧的功用,情节的组合,悲剧和史诗的异同,等等。《诗学》提出的某些观——如情节是对行动的摹仿的观和诗评不应套用评论政治的标准的观——在当时具有可贵的创新意义。这篇不朽的著作集中地反映了一种新的、比较成熟的诗学思想的精华。 《诗学》强调了诗的“自我完善”,却没有提及希腊悲剧的起源和发展的宗教背景,也忽略了悲剧的存在、兴盛和趋于衰落的社会原因。悲剧人物固然应对自己的抉择(或决定)和行动负责,但在某些作品里,命运(moira)的制约或神的催动是导致悲剧性结局的重要原因。《诗学》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诗学》肯定了艺术在发人的心智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但认为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使人“认出了某某人”——作者放弃了一个极好的从理论上阐述和论证艺术摹仿有益于深化人对自我以及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机会。

前世的秘密(亚马逊网站五星级读物!全美畅销40万册!全球殿堂级神秘学大师泰德·安德鲁斯带你深入潜意识,揭开自己的前世之谜!)(试读本)
免费
本书为美国灵性大师泰德?安德鲁斯绝世力作,全球范围内探讨“前世今生”话题重要的作品。 作者围绕“人真的有前世轮回吗”这一问题,深探讨了“人死了以后,灵魂去了哪里?”“为什么有些人会在你的今世出现?”“你们前世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怎样找到灵魂的另一半?”“潜意识里究竟隐藏着什么?”“如何走你的前世?”“前世会对你的今生有何帮助?”等问题,对于想要了解前世轮回,想要深探索自我内心世界的人来说,本书*不容错过。

瑜伽之道(试读本)
免费
印度瑜伽大师专门写给中国瑜珈爱好者的一本瑜伽启蒙书。作者指出,虽然瑜珈已经普及到中国,但大多数流行的瑜珈观念都是片面或错误的。 在书中,作者结合自己修习瑜珈20余年的体会告诉读者: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瑜珈?瑜珈的各种体位有什么意义?业报、轮回等概念在瑜珈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层次瑜珈能给人怎样的快乐?怎样才能直到达层次的瑜珈……等问题。 相信对于所有对瑜珈感兴趣的人,本书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心灵读本。

墨子与墨家(试读本)
免费
本丛书的前身在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

人子耶稣(试读本)
免费
本书讲述的不是《新约》中记载的耶稣,而是《新约》中未曾提到的耶稣。《福音书》作者对那段“失考的日子”缄口不言,而这段日子从耶稣的12岁一直延续到30岁。 反复掂量之后,我发现《圣经》中失于记载的不只是一个耶稣。一个重要、关键的耶稣应该被复原。对我来说,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状态。耶稣与上帝合一,是一个精神历程。从佛陀和古代印度圣者的角度来看,耶稣完成了觉悟。一个有潜力成为救世主的年轻人,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并学会了实现自己的潜力。这才是我真正的主题。

佛教小百科. 佛像(试读本)
免费
佛教认为,礼拜佛像,供养佛像,对于修行者来说,能产生无上无量功德,因此,佛教信徒们经常会大修佛像,铸造佛像,为家人、为自己祈福。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为了使得佛像趋于统一,佛像的铸造也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并且以“经”的形式加以传布,使得佛像在流传的过程中虽有风格的不同,但在造型上不会产生特别大的差异。《佛教小百科:佛像》能够满足读者了解佛像的需求。 《佛教小百科:佛像》由业露华编著。

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的构建(试读本)
免费
19世纪50年代末期,马克思曾准备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总标题下,分六册著作来阐述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成果,其中第五、六册分别是《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但是,马克思在其有生之年未能完成他的写作计划。建立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成为了马克思的遗愿,也成为我们这一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重要任务。 本书试图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商品资本的跨国流动”、“生产资本的跨国流动”、“货币资本的跨国流动”三卷,分别讨论了国际贸易、国际直投资和国际金融等国际经济问题,提出了不同于现代西方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学行了有益的探索。

海德格尔与其思想的开端(试读本)
免费
海德格尔对当代哲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无疑属于20世纪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本年鉴承担着两项主要任务:1.它应该在国际的讨论中为海德格尔著作的研究作出贡献,为其著作的学术研讨提供一个论坛。2.海德格尔年鉴应该为这种研究指出一些新的视野。海德格尔年鉴的每一卷的结构都与专业手册相同,每卷一个专题。这里卷的专题是:“海德格尔与其思想的端”。

给年轻人读的论语(试读本)
免费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孔子年轻时虽然曾做过几任小官,但平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弟子多达3000余人。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孔子是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影响的人,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死后被后人尊为至圣、万世师表。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集中体现于《论语》一书中,其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了朝鲜和日本。明朝的传教士利玛窦又将它译为拉丁文,如今已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给年轻人读的大学·中庸(试读本)
免费
《大学》、《中庸》原为《礼记》中的篇章。《大学》提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己治人之道,《中庸》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理想人格,以达到至善、至诚的理想境界,因此两、邵作品对当代年轻人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大学》成书于春秋时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期儒家的作品。其内容以人为中心,旨在提高人的修养,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业。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历程和道德目标,实现理想人格。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时学者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所作,其核心思想便是中庸之道,也就是忠恕之道。后经宋代大儒朱熹注解后,《中庸》成为独立的儒学经典,是后世读书人争名科举、求取功名的书,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转型期的中国美学——曾繁仁美学文集(试读本)
免费
这是一部我国当前美学界迫切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著作。该书十分重视审美教育。作者用相当大的篇幅,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方面面论述了审美教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外,本书更值得注意的创新是在于生态美学的提出和探索。正如作者所说,生态美学是在世界生态危机愈益严重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美学理论形态,是同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尖锐、生态危机已极大地威胁人类生存这一现实状况相伴随的。

水知道·神奇的波动(《水知道答案》作者江本胜博士作品,附赠光盘。)(试读本)
免费
《水知道,神奇的波动》是一套讲述如何利用音乐来行治疗的实用指导书,是日本畅销书作家江本胜博士的*力作。 在《水知道,神奇的波动》当中,作者一步深探索了波动的概念,并教会读者使用音乐这一基本的波动形式来行治疗。作者指出,既然水结晶实验证明了世界是由波动组成的,那么音乐这一波动形式必然能够与人体发生深层次的互动,所以好的音乐必然能够给人带来积极的影响。除此之外,作者还在书中提供了15首经典名曲,并配有相应的水波动照片,以此说明该曲目将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影响。

美学(第三卷.上册)(试读本)
免费
本卷研究用感性因素创造出作品中所形成的各门艺术体系,因为只有凭这后的形象塑造,艺术作品才成为具体的,实在的,本身独立自足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