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49元5本 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
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
金久仁
¥39.00
  《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从历史维度出发对教育公平价值内涵进行梳理,着力阐释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获得以及大学生就业的“后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的发生机制,考察当下教育公平价值追求的两个重要转向:一是由追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平等向追求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转变;二是由追求能够接受教育的机会公平向追求接受高质量的过程公平转变。在上述研究的铺垫下,立足应然状态下的教育公平时代价值追求与实然状态下的教育不公平现状及其发生机制,从政府性质、政府行为、政府能力、教育产品属性等视角出发,探究政府促进教育公平的责任生成逻辑,分析促进教育公平的政府约束性因素,明确政府在促进教育公平过程中的规约责任与道德责任,提出政府推进教育公平的可能方案,是当前学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49元5本 城市基层治理的演进逻辑与善治路径
城市基层治理的演进逻辑与善治路径
陈辉
¥34.00
  《城市基层治理的演进逻辑与善治路径/南大亚太论丛》聚焦于城市基层治理的真实世界,运用案例研究与经验分析基层治理的演进逻辑。作者以博弈论方法系统探究基层社会冲突的成因,提出“社区实体化”规避政府失败与市场失灵,促进社会资本生长与城市基层治理绩效优化的机制设计与治理路径。全书内容丰富、脉络清晰、视角新颖,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解读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内在机制,其论证建构在扎实的资料基础之上,因此是令人信服的。
49元5本 高校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石沁禾
¥43.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系列的问题和社会矛盾也随之产生,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全国高校也是其中的一个“重灾区”。尤其是近几年,被公共媒体曝光的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这些事件影响恶劣,不仅损害了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还损害了高校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因此,全国公共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关注点就是高校方面。事实上,目前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很不成熟,尤其是这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本著通过学习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危机管理的经验,尝试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研究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以提高全体师生的危机意识和参与度,从而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破坏力。  本著立足于现有文献和国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突发事件管理中发挥预测、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职能,以及在当前条件和实际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其功能的有效途径。全书共分为七个部分: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目的、文献回顾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介绍;第三部分系统阐述危机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第四部分全面介绍了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原因和对策;第五部分指出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第六部分分析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第七部分系统构建了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  我国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并完善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完善预警机制的途径应着重于以下方面:加强软管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跟踪预警机制;理论与实践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预警机制;加大社会参与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预警机制;加强制度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体系预警机制;改善教育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预警机制。  本书出版受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7HQ002)、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会计学)建设工程项目、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项目的资助。
49元5本 残疾人事业概论
残疾人事业概论
张金福,范莉莉
¥19.50
  《残疾人事业概论》主要围绕残疾人事业进行论述,既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基本理论、理念和政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又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组织建设、残疾群体的权利保障、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文化体育事业、儿童福利事业、老年残疾人事业、残疾人事业信息化建设、国际残疾人事业发展等具体的领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
翻译、文学与政治——以《世界文学》为例(1953-1966)
翻译、文学与政治——以《世界文学》为例(1953-1966)
崔峰
¥71.00
《翻译文学与政治:以<世界文学>为例(1953-1966)》以系统理论为基本研究框架,综合借鉴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安德鲁·勒菲弗尔、劳伦斯·韦努蒂等人的翻泽理论,以“多元系统”、“意识形态”、“诗学”、“操纵”、“翻译规范”、“赞助人”、“翻译策略”、“动态经典”等系统理论的关键词,作为分析翻译现象的理论视点。
49元5本 简明教育哲学
简明教育哲学
佟雪峰
¥14.50
  传统教育哲学理论和教材较为关注理论体系的完整,相对而言较为忽视可读性和应用性,难以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所理解和接纳。简明教育哲学立足于一线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以哲学的理性精神和价值关怀为思考起点和工具。力图从教育的本性、教育中的目的、知识和道德等角度,对学校教育进行深入解读,以期帮助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的认识人性、认识教育,也更好的认识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生涯提供意义支撑,也为改进教育实践提供理论。
49元5本 教育与社会分层
教育与社会分层
徐水晶
¥18.00
教育公正一直被认为是促进社会公正的关键:通过有序的教育选择促进社会流动,从而改变阶层的封闭循环以及贫困的代际传递。但是,随着社会转型中呈现贫富分化以及阶层固化现象,弱势阶层子女在客观上由于机会、经济和权力的不足遭到教育排斥继而被社会排斥,又进一步形成社会不良示范影响弱势阶层家庭对子代的教育投资策略。“教育致贫”在弱势阶层中抬头.“文凭”成为优势阶层的法宝,教育不公正造成的绝望比贫穷更加可怕,影响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49元5本 地租分配调节视角下的人口城市化推进路径探究——从“重地轻人”向“以人为本”的转轨
地租分配调节视角下的人口城市化推进路径探究——从“重地轻人”向“以人为本”的转轨
张耀宇
¥22.50
  《地租分配调节视角下的人口城市化推进路径探究:从“重地轻人”向“以人为本”的转轨》探索将“人口城市化”的发展目标嵌入传统的城市土地调控政策体系之中,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城市增长调控政策体系:基于土地公有制,以地方政府的地租收益分配调节为核心,将城市增长中的人地问题统筹调控、联动治理,在抑制“土地城市化”过快的同时,合理推进“人口城市化”,从而促进城市增长中的人地关系协调,终实现从“重地轻人”到“以人为本”的路径转轨。
49元5本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序培养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序培养研究与实践
贾平
¥29.00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序培养研究与实践》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了师资队伍建设有序培养的“二维四梯度”模式与路径,划分师资队伍培养的“四梯度”,确定各梯度相应的条件、职责、待遇和培养目标。以“选拔与培养”,“支持与发展”两个维度,设计适合不同梯度教师的培养方式与途径。构架基于耗散结构理论下的教师发展评价体系,通过激励、考核与投入等保障措施,实现师资队伍建设从“无序”向“有序”发展,实现个人与学校发展的统一。
49元5本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际案例与评析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际案例与评析
张巧 赵学良
¥30.00
北京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十余年来,丰台区认真落实市、区有关文件精神,科学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项目实施计划,积极应对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对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项目研究实践的指导。实施中,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培养模式转变,构建开放性、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本书收录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中的60篇区域实践成果、学校典型实践案例,每篇案例后附综合点评,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49元5本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听读写说行”教学模式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听读写说行”教学模式研究
程艳 , 丁祥艳
¥44.50
专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听读写说行”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即基于我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改革系统总结,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发。具言之,编“永葆青春的马克思主义”坚守理论阵地,着力思想引领,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第二编“前赴后继托起今日辉煌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进程,阐述了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亦厘清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与现实境遇。第三编“朗朗乾坤昭示盛世中华来临”分析了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化价值、文化内涵与文化特质,即格调健康、情趣美好、振奋精神、发人深省、催人向上。第四篇“文以载道化新人”进一步探索了文化育人的特性、规律。 本书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把思政教学转化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有效回应,让学生在讨论中增进价值认同,增强理论自信,从而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和获得感。另外,本书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思政教学,以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薪火相传。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听读写说行”实践教学模式具创新性,育人经验具规律性,因此,本书育人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49元5本 识字有捷径 诵读有方法:综合识字与经典诵读:上下
识字有捷径 诵读有方法:综合识字与经典诵读:上下
张青玲
¥43.00
“读书破万卷,识字是基础。”作者深谙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将三十年一线教学经验与深厚的汉字文化积累熔于一炉,为儿童精心酿制既好消化又营养丰富的蜂王浆—《识字有捷径、诵读有方法》。 ●采用溯源识字,有趣易懂,记得准、不出错。 ●采用字族识字,学会一个字,记住一串字。 ●采用歌诀乐读法读文言经典,背得快、记得牢、理解深。
49元5本 20世纪40年代大西南文艺大众化运动研究
20世纪40年代大西南文艺大众化运动研究
袁少冲
¥24.00
发生在战时大西南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包含着别样的“启蒙”形态,可从启蒙者、被启蒙者、启蒙资源、启蒙阻力及启蒙动力等五个方面进行剖析。首先,在“非生即死”的抗战岁月,时代呼唤民众的参与,必须要对基层民众做启蒙、教育、宣传,而文艺承担了此时代重任的重要方面。其次,文艺大众化运动中有内外两层的阻力或障碍,一者来自于国民政府的外部压制,二者来自于知识者与中国基层社会及人民的内在疏离。再次,文艺大众化亦有其推动力及全新的启蒙资源,前者是知识者与中共的联合,后者是以《讲话》为代表的马列主义中国化。后,全面总结了战时大西南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时代风貌,指出其“启蒙”形态既不同于“五四”及解放区时期,又不同于当代文学时期,但却是中国现代文学“启蒙”之路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并深刻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面貌。
49元5本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向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向
王跃
¥28.00
本书是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扩充而成,主要考察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转变,作者认为:一方面,在新时期初期的叙事探索中,谢晋、吴永刚等老一辈电影人在遵循传统叙事模式的基础上,开始渐进式的叙事探索。他们以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对话的观念重新思考谢晋电影叙事的可贵之处,理应视作现代电影叙事模式进程中的一个面向。另一方面,在追求“电影语言现代化”的过程中,西方的电影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向。中国电影在叙事形态上不断超越和突破,其反叛性的激进姿态与现代性叙事的追求是不谋而合的,它确实为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突破传统单一的戏剧化模式奉献良多。
49元5本 孔子——人能弘道
孔子——人能弘道
倪培民
¥35.40
本书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例及比较研究的方法,作者结合自己对《论语》二十余种英文译本的研究心得和近年对功夫哲学的探究成果,力图以通俗和深刻的笔触让读者了解不同角色的孔子:作为历史人物、精神领袖、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教育家以及作为凡人的孔子,意在为读者展现不同于当今流行的现代西方观念的人生指南。 本次出版作者对书中关键词的解读和翻译表达修订两百余处并补充了新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中西方视角下的孔子。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丛书)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丛书)
文余源
¥45.00
本书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背景,阐述了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对于重塑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巩固脱贫成果、推动新农村建设、优化农村治理、振兴乡村活力等方面的重大现实意义,对农村社区相关概念、理论和国内外研究展行了述评,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典型国际经验行了介评,分析了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历史程、主要成效、关键问题、基本经验和发展趋势特征,梳理比较了中国农村社区主要建设模式及其未来方向,阐发了新时代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必须遵循的战略方针和基本原则,结合国情提出了中国农村社区应遵照政府推动-理论研究-发布文件-讨论完善-示范带动-全国覆盖的思路推建设,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为中国农村社区建设设定了近期和远期目标,从基础设施、社区组织、服务体系、社会保障、社区文化、资源整合、人才队伍等方面设计了为实现目标的多领域多层次任务体系,并从编制规划、自治组织、公共服务、财政扶持、多元投、土地支持、经济支撑、人才培育和体制机制等层面探讨了推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体系框架。
回归社会建设:40年理论与实践研究
回归社会建设:40年理论与实践研究
宋贵伦
¥70.80
本书既是个人研究文集,又是浓缩的社会建设史。作者个人工作四十年的人生经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社会建设的起步于发展紧密相连。全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部分是作者早年在龚育之同志的引导下从事理论工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和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作者在宣传系统任职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与研究成果;第三部分呈现作者担任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十年间,对社会建设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全书对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的丰富内涵、实践路径行了深、系统的思考和总结。
49元5本 信睿周报·第7辑(第37-42期)
信睿周报·第7辑(第37-42期)
王小伟;闫宏秀 等
¥33.60
《信睿周报第三十七期》内容简介: 1-7 王小伟:道德物化与技术哲学 8-11龙缘之:珍奈特·劳伦斯个展访谈 12-14朱慧玲:保守主义书评 15-17吴靖书评 18-20张曦专栏 21-23韩烨专栏 24 主题书单:道德物化" 《信睿周报第三十八期》内容简介: 1-7张颖访谈:在历史与性别研究之间/陈利 8-11回望人类千年计算史/王哲然 12-13游戏评论:后生存者/董宇翔 14-17书评:《盗版者与出版者》/于露 18-20魏颖专栏 21-23唐克扬专栏 24 书单" 《信睿周报第三十九期》内容简介: 1.孙来臣:从内外之争到全球转向:西方东南亚历史研究视野变迁 2.《横渡孟加拉湾》作者访谈 3.苏世天:老挝田野调查反思 4.越南志怪文学的文化渊源和中国对比 5.泰国新世代艺术 6.张曦专栏 7.韩烨专栏 8.东南亚研究书单 《信睿周报(2020.第40期)》内容简介:《信睿周报》第40期为年终特辑“Re思想与艺术2020”,将呈现来自不同领域的30位学者和艺术家对2020年中国思想界/艺术界的参与或观察。“Re思想与艺术”是《信睿周报》自2019年起创立的年终项目,受到了学界和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回应,我们将把这份思想回顾的工作延续下去,希望能记录下观念层面的变迁,为我们的时代留存一条精神线索。 《信睿周报第四十一期》内容简介: "1-7顾凡及:脑科学的范式革命 8-9罗丁豪:认识、保护、模拟大脑图谱 10-12 杨闰哲:“民主”的神经网络 13-15 曹安洁:认知科学死了吗? 16-18冯尚:人类的“机械协同进化”——脑机接口的概念、技术与未来 19-23脑科学的未来(受访嘉宾:李沉简、David Poeppel、Masud Husain、Randy McIntos、徐敏、李楠、井淼) 24 主题书单:脑科学前沿" 《信睿周报第四十二期》内容简介: 1-5夏榆:我害怕忘却——对话俄罗斯作家斯捷潘诺娃 6-8马强:俄罗斯心灵:乡土社会的文化表达 9-12张猛: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专访俄罗斯独立策展人安东尼·盖萨 13-15尹洁:是神经伦理还是神经炒作? 16-17 王程韡:鳗鱼的旅行,鳗鱼的“修行” 18-20魏颖专栏05 21-23唐克扬专栏05 24书单:俄罗斯研究"
49元5本 日本及其历史枷锁
日本及其历史枷锁
[美]R·塔格特·墨菲
¥39.99
站在过去与未来十字路口上的日本 一手是从过去四百年政治史中继承的沉重锁 一手握住传统审美与潮流文化带来的世界认同 ----------------------------- 日本从1853年改革以来迅速跻身世界强国行列,其经济增长与技术步,给世界历史留下了许多鲜明的故事。今天的日本仍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外部世界提起它时,人们感兴趣的是其传统艺术、饮食、时尚设计与动画产业;关于日本的政治与经济机构,更多的则是政府的无能、经济的低迷以及“日本第—”神话的倒塌。 为了寻找日本陷困境的原因,塔格特·墨菲将目光投向从平安时代始的政治经济史。日本的枷锁,早在1603年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时铸成,幕府统治对秩序与稳定的痴迷,将等级观念直注明治维新建立起来的军事化的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中,它不仅将全世界拖战争的泥淖,也使现代日本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债务。 战后致力于高速经济发展的日本,也未曾摆脱这道历史枷锁的束缚。 尽管日本曾凭借其劳动体制、技术和资产赢得了海外市场,但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新型产品与服务模式,固守传统的日本企业始停滞不前。有关国家神话的构建和战争叙事的谎言,以及安倍政府鼓动的排外情绪,亦为日本套上了新的枷锁。 破日本枷锁的关键在哪里? 日本是否能够期望一位新领导者,以修复脆弱的日本经济,重建正当的对华、对美关系,并充分利用其文化优势和社会资源?作者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知日派”有关日本政治建构的历史,加上自身对于日本文化、日本社会各边缘阶层的体察,试图寻找一个在枷锁中缓慢前行,却又富有生机活力的日本。
49元5本 美国黑镜
美国黑镜
[美]巴顿·格尔曼
¥39.99
2013年6月,《卫报》和《华盛顿邮报》先后爆出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自2007年起直从谷歌、脸书、雅虎、微软等9家互联网巨头的数据库中搜集海量用户数据,引发国际舆论一片哗然,这便是轰动世界的“棱镜门”事件。几天之后,这一事件的主人公爱德华·斯诺登主动向世人公了自己的身份,一时间,他被贴上了“英雄”“叛国者”“吹哨人”“罪犯”等标签。 但这本书不是写斯诺登的,或者说不全是在写他。作者巴顿·格尔曼作为*初直与斯诺登对话的三名记者之一,从斯诺登那里收到上万份保密文件。自此,格尔曼便踏上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调查性报道之旅。他循着斯诺登提供的线索,抽丝剥茧,克服技术迷障,层层深那个保密世界,追踪“棱镜”“星风”“上游”等一系列政府监控项目的起源和运作机制,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庞大的国家监控机器的全貌。其间,他被迫与未知的对手展一场不断升级的“间谍战”。他被政府高层视为叛国者的“同谋”或“代理人”,随时可能遭到突袭;他眼见自己手中的电子设备遭遇黑客攻,时不时还要应对试图套取信息的狡猾骗子,收到恶意软件、钓鱼邮件等更是家常便饭。 在这些扣人心弦的细节描写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严谨的新闻工作者对政府权力行问责、维护公众权益的强烈责任心。他不惮于揭露美国政府在国家安全工作中存在的权力滥用问题和道德争议,就政府权力行使的界限和原则引发公众深思。
49元5本 遗骨档案 : 一位法医人类学家的告白
遗骨档案 : 一位法医人类学家的告白
李衍蒨
¥33.99
利用遗骨判读性别与DNA鉴定哪个更准确? 水中的尸体与一般尸体的腐化速度有何不同? 死亡之于人类,到底是终结,还是始? 走李衍蒨的“遗骨档案”,翻一个一个无名者的故事,她带领我们从人骨学、现代医学、考古学、人类学等专业角度,分析各种与遗骨相关的谜团──历史上知名的离奇死亡案,工业化程中的集体中毒,古代人的病理现象,另类的遗骸身份辨识:额窦比对、衣物鉴定、体内植物,以及各地的丧葬遗骨文化。 找出真相,虽无法起死回生,但法医人类学家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成为死者与其家属之间的桥梁,让遗骨发声,成为诚实的证人。 作者在书中引用的骸骨及相关故事,并不以“专业知识”作为噱头,而是回归人性本身,摘记近代文明的变迁,并且尊重各种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脉络,来讲述一副副遗骨的传奇以及法医人类学的着眼。 虽然全书具有浓厚的科普特质,但作者在带领我们从遗骨窥见死亡样貌时,也传达了对逝者的敬重,同时提供了理解生死的另一种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