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34.99
本书主要总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剖析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现状,分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设计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基本路径,提出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本书可以作为国际贸易、国际航运领域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交通运输、国际贸易、国际航运等相关专业的教辅用书。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等深推以及新兴产业组织不断涌现,港口正由初的交通运输节逐渐转为全球价值和供应网络上的关键要素,本书根据交通经济学和港口地理学理论提出理论假设,认为传统的运量、航线及低端港口后勤要素在空间上由集中向分散化转型,而高端港口后勤要素的空间分布继续呈集聚态势;并据此提出统筹运量、航线与后勤3个维度的港口体系转型发展的空间演化模式。然后,以长三角集装箱港口体系为例,分别从吞吐量、班轮航线挂靠和后勤服务要素三方面对理论假设与空间模式行验证。
长三角经济核心区高端国际教育中心建设研究
¥29.99
本书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项目成果。本书主要阐述了构建长三角经济核心区高端国际教育中心的战略机遇,剖析了长三角主要城市的国际影响力、高端教育行业发展以及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比较了全球特大城市群高端国际教育的建设路径和成果,为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建成全球高端服务业城市群提供重要支持。本书适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相关人员教学和研究使用,也适用于政府部门、企业研究人员和其他感兴趣的研究者参考。
土地制度、结构转型与经济发展
¥49.99
本书内容主要分五个部分:部分是制度背景与分析框架,包括第1-2章,梳理土地制度、结构转型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和展,构建土地制度—结构转型—中国发展的整体性分析框架;第二部分是城市土地制度、结构转型与发展影响,包括第3-7章,主要实证分析制度结构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策略互动、政府土地出让干预与土地资源错配、环境新政下高耗能产业用地与绿色发展,刺激计划下地方融资平台地行为及结构影响,新交通技术与土地市场结构影响。第三部分是农村土地制度、结构转型与经济发展,包括第8-10章,主要基于全国层面和浙江层面的农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非农化发展、利益唤醒因素对农户土地流转的影响,主要分析农村土地确权赋能、要素流动与农村发展影响,集体建设用地市、市场结构与城乡融合发展影响,城镇化发展结构特征与耕地保护影响。第四部分是土地制度改革、结构转型与发展的地方实践与改革探索,包括第11-14章,主要分析当前产业用地制度改革地方实践与改革探索。第五部分是制度政策建议,包括第13-15章,主要探讨“以地谋转型发展”的制度改革与政策建议,包括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产业用地“标准化”出让制度改革、深化集体建设用地市改革等。本书适合经济学、管理学本科生、研究生及相关学者、政策分析制定者使用。
移动购物行为及其执行意向机制研究
¥34.99
王林,东北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营销管理。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已通过专家匿名评审,该成果于2020年12月份顺利结题,结题等级为良好。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和人工智能等先技术在移动商务的应用,基于消费者的空间位置、时间、社交情感、环境和社会情景等移动数据预测消费者行为模式变化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这有力地推动了移动物绩效的挖潜工作。本书通过探索移动物情景线索、行为目标以及目标导向的行为反应等认知规律,揭示移动物行为的系统性影响因素,这对于商家改善客户关系管理,以及获得消费者认同和忠诚行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理论方面,构建移动物行为研究的理论框架,融合人文与计算思维,启多学科交叉合作。在实践方面,系统认识移动物行为的发生、演化机制,总结移动物行为的认知规律、影响因素和关联机制,有利于移动电子商务的个性化推荐、个性化服务、个性化定制等应用优化,增强移动服务品质,从而带动基于移动物的品牌信誉、网红电商影响力的重塑,从而为移动商务治理、可持续发展及生态价值网络造提供价值主张,改善客户关系,增强与消费者的情感依恋。
新时代上海科普发展战略研究
¥49.99
构建大科普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上海科普发展的战略目标。本书聚焦上海科普发展研究,分为战略篇、专题篇和区域篇三个部分,首先从宏观上对上海“十四五”期间科普发展战略进行了思考研究,再立足于科技创新主体、科普产业发展、智慧科普、社区科普、科普立法、科普工作评价等方向进行专题探索,并以嘉定区、青浦区、徐汇区的科普工作为例,展现区域科普工作现状,旨在引领科普事业实现整体发展、充分发展和平衡发展。本书适合科普工作人员、政府科技和科普管理人员等阅读。
文脉涵养:高中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22.50
本书依托于“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项目,向读者展示了无锡市中学百余年办学历史和超前的课程理念。分别以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教学,从各个学科为切,挖掘无锡江南文脉,展示出无锡市中学丰富的教学经验,先的育人理念。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型态的现代转型(1949—2019)
¥37.50
1949年以后,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型态的演化,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精髓在中国现代化程中的重要折射,另一方面是东西方城市社区治理思想和实践交互作用过程中的脉络展现。因此,在左冲右突、不断摸索向现代治理型态转向的过程中,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型态的演化,不仅彰显了传统政治思想的韧性,这种韧性伴随着社会政治的巨大变迁,成为把握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运动规律的重要视角,而且也展现出了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建构中的放性和时代性。
音乐教育新探
¥49.00
《音乐教育新探》文集的出版是创新团队成果的缩影。该书以项目研究为支撑,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南,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新课程理念作了深层次的剖析解读,也对新课程与新教材的实施提出了实践层面的构想。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该书在新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方面作了大量创新性的实践。该书以研究报告、论文、案例、教案、教育随笔等形式,反映了中学艺术(音乐)教育教学的成果,实现了项目研究的经验交流和艺术教育的资源共享。可以说该书是一本具有实践亲近感的经验汇总,是一本贴近一线艺术教师的艺教读本。
美国公立社区学院治理结构研究
¥39.00
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公立社区学院是美国社区学院的主力军。美国公立社区学院堪称转型发展的杰出样本。从初的转学教育到后来的职业教育、社区教育职能,美国公立社区学院通过不断转型实现了创新发展。良好的治理结构,是推动美国公立社区学院转型发展的关键原因。 研究美国公立社区学院治理结构,对中国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启示是:治理结构更多地不是结构性的,而是组织性的;应该加强高职院校的绩效评估,并强化结果运用;完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做优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组织。
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
¥39.00
本书立足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实践,运用系统集成的方法,研究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系,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转型。一是提出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是“内卷化”,乡村治理现实困境的根源是激励异化(激励本义的偏离),乡村治理现实的本质是封闭化的治理主体、物本化的治理理念、自利化的治理内容、运动化的治理机制、风险化的治理结果,在既定框架中的一切改革与创新都难以实现乡村治理的实质步;二是从价值选择、制度建构、机制完善等维度构建中国特色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理论,以此超越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保障乡村的全面振兴。
史园三忆(全三卷)
¥79.00
成立于1956年的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是海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史学重镇。本书对已故学者的纪念文字、老同志的革命回忆,以及同人们的所史忆往行了汇编,是研究上海学术史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 全书分为三卷,上卷为《远去的群星: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逝者们》;中卷为《绿圃红叶: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老同志革命回忆录》;下卷为《古杏与赭砖:徐家汇历史研究所的那栋楼、那些事和那些人》。
师说人类学
¥34.00
《师说人类学》是彭兆荣教授退休后写就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全书分“大师篇”“吾师篇”“友师篇”“多元‘人类学’”以及“厦大岁月”五个部分,正如作者所述:“在《师说人类学》里,我、师与人类学三者串联贯通,称得上是‘我 他’的特殊表述,体例上没有传统的规矩,只是‘我’回忆的故事,却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忆录。‘人类学’虽是主脉,却也没有人类学‘史’的线索。” 全书既有对费孝通、萨林斯、林耀华、李亦园、乔健、金光亿等大师的独家记忆,亦通过对恩师格雷本(美国)和李穆安(法国)的讲述向读者勾勒出自己有趣有料的问学访学经历,“友师篇”记录了自己许多的学界师友——郝苏民、易中天、叶舒宪、徐新建、王明珂、庄孔韶、徐杰舜,等等,而“多元‘人类学’”和“厦大岁月”则更多地着墨于学术研究与学术生态,时而抒情隽永,时而针砭时弊,读来酣畅尽兴,不时发出至情至真的感慨。 人类学是研究“他人”的学科,了解他人而反观自己,把“自己”和“他人”都放在镜子中来观察,可以说是这门学科独特的学术视野;人类学亦是一门行走的学问,学者“一只脚踩在图书馆,一只脚踏在田野中”,从而获得更多的理解之同情与生命之充实。这种不画地为牢的研究方法和心态,在彭教授以散文为体例的写作中体现淋漓。贴在作者身上两个挥之不去的标签——师者和人类学,让我们得以走他无数至情至真的生命往事。
从认识走向超越——我的语文教学
¥24.00
本书收录了胡奇良老师从教以来的27篇教学散文,内容涵盖其教学观、方法论和具体课例,分观思考、教材分析、教学案例、写作应用四个部分,是其教学探索、改革实践成果的结晶。
转型以来的国家、市场与工人
¥29.90
工人问题的探讨不能脱离具体生存状况(包括他们的社会联系),而他们的具体生存状况是由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权力结构决定的。工人的劳动在生产着源源不断的商品的同时,也生产着这种社会权力关系。《转型以来的国家、市场与工人》一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分析市场转型(Market Transition)中国家与工人关系的本质。
增强、人性与“后人类”未来——关于人类增强的哲学探索
¥35.00
以脑机口、植芯片、人工器官、神经增强药物、基因编辑、基因治疗等为代表的人类增强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话题。本书尝试从伦理学和哲学层面对人类增强技术引发的种种问题行哲学理论的反思。包括如何在医疗实践中区分治疗和增强,如何认识技术增强个体的自主能动性,如何平衡个人自主权利与保护人类基因原真,如何看待超能力个体的社会地位,如何评估人类增强技术对社会阶层固化的影响,如何评判身体功能与技术产品的融合趋势,以及如何理解身心二元关系在人类增强中的价值蕴含等。 作者提出,对人类增强技术的评判应超越超人类主义和生物保守主义的二元对立,重新在人和技术产品相互定义和相互建构的“后人类”观中敞面对但审慎地应对人类增强的挑战,并充分认识到人类物种存在形态正在发生转变的未来图景。
儿童福利与家庭发展
¥32.50
本书探讨了政府、社会和家庭在儿童成长中的责任,为建立完善儿童福利体系,为儿童健康成长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提供对策建议、推广科学方法,共同为儿童健康、家庭幸福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这也是上海按照“儿童优先”原则,建设全球卓越城市、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重要举措。
传统与技术:政党治理中的结构与发展趋势
¥13.93
改革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并从各个方面不断推党的自身建设,将之作为国家建设事业的根本保证。《传统与技术:政党治理中的结构与发展趋势》一书的部分主要在总结党建的主要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基层党建的重和亮,提炼党建的历史经验。 政党政治是政治现代化的集中体现,信息技术步在政党政治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著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新信息技术对党组织发展的影响。探讨党组织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中,党组织逻辑与技术逻辑的博弈,以及党的逻辑和技术逻辑之间的关系。
当代国民素质现状与发展报告(2020)——系统观视野中个案研究与定量分析的多维度探讨
¥44.00
本书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国民精神与素质研究中心的一项合作成果。本书立意的初心并非是对当代中国国民素质现状与发展愿景行全面阐释,而是基于系统观的视野,以结构性、过程性的研究立场,择取与当代世界互动中正处于建构状态的国民素质的几个要素,初步展了有重的个案研究与定量分析,并聚焦新时代国民素质的重心行初步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以此探寻国民素养未来发展的现实的、可能的面相。
编辑人的世界
¥76.80
《编辑人的世界》是一本在当代美国主流的内容行业——出版业以及内容创作者中颇有影响力的经典读物。本版据1993年第3次修订版翻译,收录了38位美国当代知名编辑人撰写的38篇文章,你将从这里了解到:什么是好的表达,什么是消遣性、重要性、知识性兼具的内容;一个创意构想在各方辅助下从无到有的完整孵化过程;针对不同细分市场如何及时调整策略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除了深细致的实操指导外,还精心选录了在理论、伦理等方面富有启发性,甚至争议性的文章,来锚定行业与职业定位。简言之,它将带领读者真正的“编辑人的世界”。
走出人类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思
¥24.99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加剧了社会撕裂、政治纷争、经济衰退,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焦虑情绪。不同政治理念、治理框架和社会文化心理以及相应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之间的比较、分析和反思充斥各大媒体和学术、政策期刊。然而,值此全人类共同面临大危机之际,我们是否应该更深层次地审视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形成和助推这种生存状态的理念与制度。鉴于此,中外哲学家都呼吁来一场“形而上学大流行”,以唤起人类对自身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反思,“让思想获得集体免疫”。 针对当下人类面临的困境,本书的作者试图回到哲学原,重新反思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人的本质、人与其他存在形式的关系、高科技之于人类的意义等。 托比·李思深刻认识到微生物与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提出我们并非生活在人类世,而是一直生活在微生物世。白书农认为,疫情为人类反思以往的“神本”“人本”文化提供了机缘,人类意识是时候转向对一般生命系统演化规律的探索,并塑造“生本”的思想体系。张祥龙认为,疫情给高歌猛的高科技狂热了一针镇静剂,或许“适生”科技才能给人带来长久的安康幸福。宋冰则从中国古老的“生生”观中寻求灵感,结合近年来引发热议的“共生”思想,探索人类与其他存在形式的联系。赵汀阳认为,我们需要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无情”反思,从更高的维度重新思考深层哲学概念,他提出苦难问题可能是“形而上学大流行”的一个更好的选择。王蓉蓉和沃思则分别认为,疫情是“道”的时刻,是体悟疫情“病毒经”的时刻。 我们必须走出人类意识上的“错位”,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同时,我们亟须行思想转向和“升维”,重新思考幸福、痛苦、自由、生死等我们习以为常的理念和生命实践,寻找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困境与烦恼的方法和路径。
人类学讲演集(列维-斯特劳斯文集9)
¥12.00
《人类学讲演集》同文集中其他的著作有些不同。它的内容基本上是斯特劳斯在法国高等实验研究院(L’EC0lC Pratique deS HautesEtudes)和随后的法兰西学院(College de France)任教期间的讲义。正像作者在前言中说的那样,他不像有些同事那样把已经成书的或即将发表的材料抛给学生,而是把课堂当作一个试验室,以新的视角或新的理论框架探讨新近和以往的人类学发现。读者可以在他的讲义中发现原始状态的、尚未定形的种种理论讨论,就像是在曲折的道路上行摸索。但是作为一位严肃的学者和教师,他觉得要对得起自己的学生,就一定要把这些初的探讨变成终的研究成果。这就是为什么法语原书的标题为“诺言”(Paroles Donnees),意思是他暗地已经向时而堕五里迷雾的听众们许下了诺言。确实,我们在讲义中看到了《忧郁的热带》、《结构人类学》卷一和卷二、《图腾制度》、《野性的思维》、四卷神话学、《面具之道》、《遥远的目光》等著作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