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好画500年: 画家眼中的西方绘画史
好画500年: 画家眼中的西方绘画史
马萧
¥96.60
当我们看一幅画时,看到的是什么? 是美好的色彩与形象、画家的八卦逸闻,还是画面元素的隐喻、历史大势的映照?虽然我们可能已经熟悉许多名作的模样,读到过学者们条分缕析的解读,但一幅杰作究竟好在哪里,一位画家因何青史留名,却未必找到了答案。 还有一种看画的角度,聚焦于绘画本身,那就是画家的角度。当画家来到一幅画的面前,他看到的并不是一个平面、一个成品,他具备作为同行的心有灵犀,他会看到隐藏在画布上的秘密,理解一幅画是如何产生的。 本书作者身兼画家和学者两重身份。作为专业的艺术史学者,他对于绘画的历史和理论体系有清晰的把握,揭示出权力的运转、社会的变迁如何影响着艺术的程;作为自年少便执画笔,并曾游历欧洲诸多艺术馆的画家,他能以创作者的身份代作者本人的视角,提供直面原作的感受与判断。作者以学院美术为线索,将西方绘画史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呈现西方绘画500年来的发展脉络。 本书将带领读者拆解画面,体察画家的构图、造型、调色、笔触,还有创作中的犹豫与坚定,立意时的欲望与野心,让读者仿佛来到大师创作的现场,重新发现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杰作;发现一幅画包含的风格与技艺的传承与革新,并理解这些流派是如何相互影响、此消彼长,西方绘画是以什么样的逻辑在演变。
一周特价4.7-4.20 思考尺度: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七
思考尺度:巫鸿美术史文集卷七
[美]巫鸿
促销价:¥79.99|¥169.00
“巫鸿美术史文集”是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中国美术研究成果的全面集成,编年汇集了巫鸿几乎所有古代中国美术史的论文和未发表讲稿,串联四十年学术历程中散落的明珠,透视学者思维发展成熟的脉络。 本书是巫鸿美术史文集的第七卷,收录作者2019年至2021年的12篇论文与讲稿,内容涵盖绘画、雕塑、墓葬美术、宗教美术、摄影等方面,从尺度、空间、媒材、作品细读、身份认同等角度展对雕塑、山水画、莫高窟、肖像画等内容的探讨,见解独到且具有研究方法上的启发性。
59元6本 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研究
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研究
魏可媛
¥31.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和国家“第二个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科技是*生产力、人才是*资源、创新是*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国家的发展目标要求高校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重塑高等教育发展新路径,夯实教育体系重构“四金”的基本建设目标,以金专、金课、金师、金教材培养立于科技之巅的金色人才。高等教育肩负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人才的崇高使命,各校艺术学科教育必须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中国艺术风格的学科体系。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建设背景下,实现“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的目标。
59元6本 上街!寻找超艺术托马森
上街!寻找超艺术托马森
[日]赤濑川原平
¥56.99
什么是超艺术托马森?是附着于土地或建筑,且被保存得很美的无用之物,也是日复一日的熟悉街道中埋藏的独特趣味。 本书为风靡日本、至今不衰的“路上观察学”“考现学”经典著作,目前依然常常杀日本亚马逊社会学畅销榜前十。作者赤濑川原平在偶然散步于东京街头时,发现了一座不通往任何地方但被悉心保存的楼梯,至此始了对整个都市的另类探索,掀起了一场观察街头和认识附近的运动,并于1986年与建筑家藤森照信、插画家南伸坊等人发起“路上观察学会”。作者诙谐、调侃、充满玩乐精神的文字背后,是对都市现代化程的严肃思考以及对日常风景的探寻和解剖。在城市居民步行经验越来越少的当下,以散步为基础的路上观察旨在唤回人们对附近的亲切感,找回个人与外界的切身触。
59元6本 数字媒体品牌形象设计
数字媒体品牌形象设计
林怡
¥44.85
创新设计前沿丛书。本书区别于传统的品牌设计,赋予新时代大众的需求提高其实用价值,理论结合实际案例,不仅仅是解读,还要解决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结合各种元素的品牌设计符合当下市场需要且形成的趋势,讨论新时代品牌的建立。
先锋艺术思想史
先锋艺术思想史
查常平(主编)
¥96.00
本书主要以近三十年来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界、学术界的著名艺术家、批评家、学者为深度对话的对象,涉及中国先锋艺术思想生成逻辑的方方面面,既有对于艺术世界的观念维度与现实维度的讨论,也有对于世界关系美学七重关系的理解与探讨,同时还涉及我们的生活世界的应然之在与实然之在的生成敞现,涉及艺术家、批评家、学者在观念层面作为个体生命在心理与文化方面的感性动力与感性结构。借助特定的问题意识艺术生发的现场,本书原生态地呈现出中国当代艺术文化,如何在自1840年以降积淀而成的“混现代”的背景下对华夏文明现代性的探问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