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别“第二性”
¥61.60
性别平等是平等理想的重要维度,在人类迈向平等社会的过程中,女性意识逐步觉醒。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对性别平等的理论行了深探索,也有许多女性为争取平等而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本书回顾了西方思想史上的性别观念,聚焦启蒙以来的性别平等理论以及世界各国的女性运动,讨论社会契约与女性困境、社会主义与女性解放、家庭正义的可能性、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身份政治与女性认同、女性对自己身体的权利、对待性的不同态度、女性与环境保护、国际关系中的女性角色、科技发展对性别平等的影响、女性发展的度量指标、性别平等的具体内涵等问题,以展现性别平等的观念史,并尝试建构理想的两性关系。 —————————— 女性的自由、平等和尊严,首先关乎人类的自由、平等和尊严。李石教授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对性别平等的研究,既是中国学者对女性研究的原创性贡献,也必将有助于一步唤醒性别平等意识。 ——俞可平,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性别平等问题既植根于对人性本身的哲学理解,更展为一个社会历史的演过程。本书从多维视角对此行了审理和讨论,提供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思想图景,从中折射出一个女性学者深具爱的心性、理性思考能力和独立立身之姿,恰为女性如何实现自我认同提供了一个范例。 ——田薇,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同“爱”与“自由”最具相关性的第三个词,作者告诉我们是“女性”。当爱的力量不足以穿父权社会时,女性何为?这位女性政治哲学家用厚重的篇幅,对这个问题行了深究。 ——吴冠军,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老子永远不老:《老子》研究新解
¥46.80
《老子永远不老:〈老子〉研究新解》一书,收了12篇曹峰近年来发表的《老子》及道家研究论文,约二十万字。其中有对具体章节如三十六章、三十九章的新解读;有利用出土文献对《老子》首章作出的新诠释;有对老子生成论和幸福观的新思考;有对老子“道”与“天道”关系的新衡量;有对老子“无名”“有名”论述的新考察;有对黄帝与老子关系的新辨析;有对老子政治哲学的新总结。还有对近代日本老子现象的一些研究。这些论文涉及老子研究的各个方面,发表后大多在学界引起重要反响,被广泛引用和转载。这也证明了老子永远不老,老子思想常谈常新。此书的出版相信会对老子及其道家研究产生实质性推动。


书写与追问:争论中的当代法国哲学
¥53.40
在西方哲学史中,当代法国哲学再次呈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兴盛景象。当代法国哲学以人“在世界之中存在”为基础,非常重视身体和感性经验,把主体、他者、语言、权力、欲望、时间、空间与人的身体和感性经验密切结合起来思考。当代法国哲学告诉我们,人在世界中的存在绝不仅仅是一种思维的存在或精神的存在,而首先是一种身体性的存在。当代法国哲学的“具身性”不仅使它在总体上区别于德国哲学,也使其自身内部的各种学说相互区别,充满了紧张而激烈的对话与争论。


艾伦·格沃斯道德哲学研究
¥46.80
2022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在此背景下,科技伦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变得极为重要。美国哲学家艾伦·格沃斯的工作在科技伦理中的影响甚巨,遗憾的是,国内学界对格沃斯的道德哲学未有系统介绍,其思想散见于一些中文文献里,这与其在国际学界的影响形成鲜明反差。正因如此,研究格沃斯的道德哲学,对理解把握国外科技伦理基础理论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这对于融汇不同思潮,发展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科技伦理思想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特撰写本书。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共有三章,分别从格沃斯道德哲学的背景(第一章),其独特的辩证必要性方法道德推论(第二章),其能动性与规范性来源的讨论(第三章),介绍了格沃斯独特的伦理学思路。第二部分共有五章,首先 比较了格沃斯的道德最高原则PGC和康德绝对律令的异同(第四、五章),继而分别介绍了PGC推论的主体间性问题(第六章),道德原则作为一种命题的可能(第七章),以及格沃斯如何处理“是与应当”的繁难问题(第八章)。从这几个角度重构并反思了格沃斯的道德哲学。第三部分包括四章,分别从格沃斯PGC道德最高原则的直和间应用(第九章),格沃斯论尊严和权利论(第 十、十一章)和其可能的未来的角度(第十二章),对格沃斯哲学的应用和前景行了反思性评价和研究。

韩炳哲作品系列(第3辑)
¥128.80
《大地颂歌:花园之旅》 有一天,我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渴望,一种想要亲近大地的急切需求。于是,我决定每天去做园艺。经历了三次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我在被我称为秘苑的花园里侍弄花草已有三年。在花朵竞相开放的花园里驻足停留,使我再次变得虔诚。 在眼前这本书中,某些字句是在祈祷,在告白,在对大地和自然进行爱的告白。大地不是死的、无生气的、沉默的存在,而是一个善言的生命体,一个生机勃勃的*体。就连石头也有生命。 今天我们恰恰正在残暴地利用它,蹂躏它,并由此彻底摧毁它。大地发出请求, 要我们爱护它,善待它。“爱护”在词源上与“美”同源。爱护它,就要赞颂它。本册文字皆为赞美诗,是对大地的赞颂。 《时间的香气:驻留的艺术》 如今的时间危机并非加速。加速的时代早已过去。目前我们认为的加速,只是时间涣散的症状之一。今日的时间危机源于一种导致各类时间障碍和错误感知的时间紊乱。时间缺乏有序的节奏,陷入失调状态。这种紊乱让时间仿佛在飞驰。 这种时间紊乱并非强制加速的结果,其首 要原因是时间的原子化,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感觉时间的流逝比以往快得多。时间涣散导致人们不可能去经验何为持存。没什么能让时间驻足。生命不再被嵌入能创建持存的秩序体或坐标系中。 本书通过回顾历史提请人们注意,必须换一种方式理解日常生活,以避免陷入时间危机。作者缅怀的并非“讲述的时间”。讲述的终结,或故事的终结,并不一 定意味着时间上的空白。它有可能开启一种无关神学和目的论的、散发自己独特香气的生命时间。它的前提是让“沉思的生活”复苏。 《叙事的危机》 当今是一个人人都在谈论叙事的时代。矛盾的是,叙事话题的泛滥竟暴露了一场叙事的危机。在“故事化”的喧嚣中,充斥着一种既无意义又无方向的叙事真空。 资本主义借助故事化将讲述占为己有。它让讲述听命于消费。故事化生产出消费形式的故事。在故事化的帮助下,产品被赋予了情绪,向消费者承诺独特的体验。如此一来,我们买卖、消费的其实是叙事与情绪。“故事”被推销,故事化实为卖故事。 讲述创造出共同体,而故事化只催生出社群。社群是共同体的一种商品形式,由消费者组成。任何的故事化形式,都无法重新点燃那团把人聚在一起相互讲述故事的篝火。篝火早已熄灭。


心相篇
¥29.99
《心相篇》是五代宋初道家学者、隐士陈抟所著的传世之作。该书以“相由心生”为核心思想,深刻剖析人心与面相的内在联系,通过审察人的心地和行为,洞察其善恶之性和祸福吉凶。书中不仅蕴含深厚的道家哲学思想,还兼具佛家《因果经》的韵味,引导人们修身养性,去恶扬善。陈抟老祖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两面及其对人生轨迹的影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财富。


积微成博:一个出家人的365天(2018年)
¥29.99
系列共11本。 从2010年10月29日到2023年10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索达吉堪布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和大家分享点点滴滴的体会和感想。 从中可以看到堪布忙碌的弘法行程,还有大量的修行窍诀和珍贵的教言。


人伦的文化基因与现代思考
¥53.40
本书基于人伦的概念界说与哲学阐释,梳理人伦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变迁,勾勒不同时期的人伦风尚,揭示中国传统人伦观在几千年历史程中的“变”与“常”,钩沉人伦何以成为中华民族“百世可知”文化基因的历史合理性,思考健全的人伦关系和健康的人伦观念对建设和谐社会、构筑精神世界的重要意义。


论选择的艺术
¥39.80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需要学会选择。 选择受自己正在体验的“人生剧本”。 你不过是戏中的演员,戏怎么演归根结底取决于导演的选择。不管分配给你什么角色,技艺高超的演员都会受任务。 在人和人的关系中,选择关注自己,少在意对方。 只要关心自己必须做什么,让自己顺应自然。如果没有你的配合,没有人能真正伤害你,你觉得自己受伤害的那一刻,才真正受了伤害。 只能选择成为一种人 要么关心自己的精神,要么关心物质的东西;要么专精于内在的东西,要么专注于外在之物。也就是说,你要么专心致志地当一个哲学家,要么就认认真真地当一个门外汉。


虞翻易学伦理思想研究
¥33.25
本书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部分导论和虞翻的背景、易学脉络介绍,揭示了易学家的时代和时代的易学家之间的关系在学术发展中 的作用。第二部分阐述虞翻易学的道德形而上学:太极和乾坤的德性化运动通过易学图式把经验世界勾绾起来,在易道特有的天人意识之 中确证道德意义。该部分试图开显具有中华伦理文化意味的原伦理境域。第三部分论述虞翻易学伦理思想的主要体例及其伦理思想的表达 方法,如卦爻关系、卦气卦变、月体纳甲、消息旁通、易象象征等等。


儒家道德话语
¥33.25
儒家伦理思想正是借助汉语的语言I具財得以表达。根据汉语对儒家伦理思想的作用与贡献,儒家道德语言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 一部分汉语词汇被儒家用来表达其基本道德概念:如表达道德形而上概念的天、理、气;表达儒家美德和道德规范概念的仁、义;表达道德人格概念的圣人、君子。(二) 一部分汉语被儒家用来表达其道德命题及其论证,如对人性善恶的命题及论证)。(三) -部分汉语被儒家用来解释其基本观念,如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儒家道德观念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对早期儒家道德语言的不断诠释而实现的。(四) -部分汉语则被儒家用作道德修辞,如儒家文献中常见的表达道德观念的比喻、排比等修辞形式。(五) -部分汉语语言被儒家用作道德叙事,如通过家风家训、历史故事等表达道德观念,还通过行动的语言”礼”、 视听的语言“乐”、“物化”的语言‘ 器物”等表达其道德观念。总之,儒家对汉语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分运用, 对儒家道德观念的构建和传播意义重大。也正是由于汉语的独特性,儒家道德观念在概念、命题、论证、叙事等方面也具有显著的特,就总体而言,儒家道德语言是一种以以为本的语言文化。


罗素算理哲学
¥39.99
20世纪20年代,随着罗素来华,数理逻辑传入中国,1922年出现了中国*部数理逻辑译著《罗素算理哲学》.通过对罗素来华讲演,《罗素算理哲学》的成书背景,内容及其引起的两场学术争论进行研究,认为此书不仅为中国数学界打开了通往数理逻辑的大门,使中国数学家,逻辑学家了解并研究数理逻辑,并且对数理逻辑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乃至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慈诚罗珠作品第二辑:由浅入深懂佛学(共5册)
¥226.99
慈诚罗珠作品第二辑:由浅入深懂佛学。系列共5册,分别为《生活中的六波罗蜜多》《红尘中的修行》《宝鬘庄严论》《佛眼看世界——《佛说稻秆经》详解》《理性的约束》 《生活中的六波罗蜜多》:大乘佛教的修法可以归纳为六种: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此即为“六波罗蜜多”,也就是六种到达彼岸的方法。 《红尘中的修行》:对每个人而言,生死都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注定的宿命。了解死亡的真相,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同时还有可能帮助我们从死亡中找到彻底摆脱死亡的契机。 《宝鬘庄严论》:包含珍惜、当舍、勿舍、当知、精勤、鞭策等内容。旨在告诫人们要珍惜人生、珍惜生活、珍惜时间,多做一些对社会、对人生有价值的事。 《佛眼看世界——《佛说稻秆经》详解》:本书宣讲了两个极为重要的思想:*,佛教的世界观——外在的因和缘;第二,佛教的人生观——内在的十二缘起。 《理性的约束》:系统详尽地阐释了如何持守戒律、持守戒律的意义,以及各戒律间的一些差别和层次,对现代社会正确认识戒律有积极引导意义,也有助于读者对戒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理解。


慈诚罗珠作品第一辑:解读佛教中的幸福密码(共3册)
¥116.99
慈诚罗珠作品*辑:解读佛教中的幸福密码。系列共3册,分别为《我们为何不幸福》《幸福从心开始》《生命的真相》 通过科学与佛学的比较,探讨生命的真相!勘破当下和未来生命中的幸福密码! 另辟蹊径,从人们司空见惯、易于理解的事物——水的变化入手,向世人揭开了心的奥秘。


慈诚罗珠 :慧灯之光(全8册)
¥239.99
一部经得起时间来检验、人心去证悟的佛学经典巨著。佛法经典多如妙海,且深邃浩瀚,无边无际,若无名师指引,即便皓首穷经,亦难领悟个中三昧……《慧灯之光(套装共8册)》以其对大小乘显密经典*、系统而又深入浅出的诠释,为一切有缘人从理论至实修打开了通往佛学圣殿的方便之门。


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的交错——亨利、马里翁与图像现象学研究
¥52.80
本书主要围绕图像的现象性问题,依据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的关系视角,对法国新现象学的两位核心人物亨利和马里翁的图像理论行深度阐释和反思,并一般性地考察图像的可能性模式。著作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一般性地讨论亨利、马里翁与图像现象学的问题;第二部分(第1-2章)主要讨论图像化时代的可见性逻辑及其对自我、他者和世界的消极效应。这种逻辑恰恰是亨利和马里翁激烈批判并试图超越的图像逻辑。第三部分(第3-4章)主要讨论和反思亨利的图像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图像从作为可见者的世界转向作为不可见者的生命。第四部分(第5-7章)主要讨论和反思马里翁的图像模式。马里翁在批判性地继承亨利的基础上,通过向被给予性的彻底还原,揭示了两种更具张力的图像模式,即偶像和圣像,而实现了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的交错。第五部分(结语)主要讨论图像显现的一般可能性,并揭示由亨利和马里翁图像理论所引发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指向面对图像实事本身的更为深的现象学考察。

海德格尔的*后之神——基于现象学的未来神学思想
¥78.4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德格尔从“纳粹校长”的政治现实中回撤,先后写下了八个文本,并在遗嘱中约定需等他离世后才能出版,为这些文本覆盖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哲学论稿》是这八个文本中的本,也是重要的一本,被认为是继《存在与时间》后海德格尔的第二部代表性著作。但就其思想内涵而言,《哲学论稿》比《存在与时间》更奇特、更艰涩、更神秘,其中就包括他在书中提出的、既有哲学意涵又有神学意蕴的新概念“后之神”。 海德格尔为什么生前不愿意出版这些文本?“后之神”的思想内涵到底是什么?海德格尔为什么要谈“后之神”?本书尝试通过对“后之神”概念的多维度阐释,找出其思想渊源,为理解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给出方向性指引。


康德自然哲学文集(注释版)
¥82.80
本书收康德自然哲学全部相关著述,含《关于活力的真正测算的思想》、《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自然地理学》等著作和《地球是否已经衰老》、《地震的原因》、《物理单子论》等文章、论著摘编,书中所收的著作、文章均由译者增译了《科学院版编者导言》和科学院版编者注,并在必要的地方加了少量的译者注。


康德著作全集(注释本) 第8卷 1781年之后的论文
¥82.80
本书是《康德著作全集(注释本)》的第8卷,主要收康德1781年之后的论文,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关于一种世界公民观的普遍历史的理念》《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人的种族的概念规定》《论目的论原则在哲学中的应用》等等。与《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相比,本书增加了各篇科学院版的编者导言、科学院版的编者注和译者李秋零老师的译者注。


积微成博:一个出家人的365天(2015年)
¥29.99
系列共11本。 从2010年10月29日到2023年10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索达吉堪布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和大家分享点点滴滴的体会和感想。 从中可以看到堪布忙碌的弘法行程,还有大量的修行窍诀和珍贵的教言。


兽、机、神
¥48.30
从上古到现在,我们求神拜佛、狩猎、把宠物当家人、爱上二次元人物、给人工智能做图灵测试——从动物、机器到神灵,我们身边围绕着非人,而我们又一再把它们当“人”,与之相处、依赖、责备,甚至为它们做算。所以,我们为什么反复爱上非人类?或者更一步地说,什么是人?什么是非人? 在这本书中,人类学家韦布·基恩犀利地指出,人与动物的关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定义,人机关系这样的现代问题也会被纳历史和信仰的考量,仅存于想象中的神在今天越来越像不具有解释性的人工智能模型。这些围绕在人身边的事物一直被人投射情感、灌注思想,甚至被要求做出判断、承担责任,直到它们拥有与人类相似的伦理地位。而人类也在这样的反馈循环中不断反思和定义“人”。 韦布·基恩遍访加拿大育空地区的猎人、热带雨林中的知翁人、北阿肯德邦的村民、内华达农场工人、泰国的癌症病患、印度的社会活动家、美国的人工智能程序员、日本的机器人爱好者、玩恋爱游戏的都市女性......在田野故事中发掘人的道德观念与价值,他提出:道德不仅由思想、宗教或社会文化来定义,还更多地取决于人与周围的互动。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事物,周围的事物就怎样呈现人格的特质,受到人类伦理的约束。 他的写作充满了魅力、智慧和洞察,详细阐释了人类与非人类间持续数千年的对话如何影响到了我们作为人类的道德观。他让我们在这个技术狂奔的时代,更清晰地看到人类身上的道德边界,也带领我们思考应该带着怎样的道德观念去触人工智能以及未来,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