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社会史论
¥42.00
《明清社会史论》,是何炳棣代表作之一,是探索明清500多年间中国社会结构及阶层流动的历史巨著。何炳棣先生采用近100种科举史料,以计量法统计附有三代履历的明清士登科录及会试、乡试同年齿录等关键性史料,分析士及举贡4万个案例,并运用社会分层化和社会流动理论,解释明清科举制度与中国社会阶层变化的紧密联系。并以律令、方志、传记、家谱、社会小说等大量史料,观察明清两代社会与家庭事务,探讨社会流动的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因素,以及某些社会概念,深地诠释了科举体制下的社会流动。《明清社会史论》是何炳棣先生的经典之作,对明清时期科举、社会阶层及社会流动的研究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译者徐泓先生,中国台湾地区暨南国际大学荣誉教授,南大学历史学院客座教授,其翻译专业准确。尤其难得的是,徐先生同时添加了长达万言的译者注,详细查对史源,列举并评介过去几十年间涉及明清时期社会阶层、结构与流动的各种论着,这对于广大读者理解何先生英文原著提供了重要参考。
掌故(第五集)精
¥26.88
2016年《掌故》出版了*集,如今第五集面世,四年来出版五集,也算没辜负广大读者的殷殷期盼。本集作者中,刘衍文先生今年恰好百岁,刘永翔先生也刚刚荣休,他们父子二人以《交游漫忆》、《学林闻见录》联手加盟《掌故》,值得大加庆贺。丘光明亲历并完整记述了“文革”结束后不久召的“度量衡”学术会议,真实地还原出特殊时期的历史氛围,她的回忆不可替代。与之类似的,是胡桂林对中国画研究院(今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存在了五年的中国画创作组的回忆。该组的成立与度量衡会议召的时间近,堪称美术界的复苏之始。 “更能消几番风雨;z可惜一片江山”,梁启超这副著名的集联一经胡文辉考掘,展示出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文人丰富的心灵世界。朱季海不喜欢别人写他,王学雷也承认“季海先生是我们难于理解的”,然而由其平实写来,仍然可信而有趣。本集可圈可之作尚多,如许礼平为烜赫一时的海山仙馆作传,艾俊川再谈小万柳堂,均着眼胜迹之兴废;郑重以叶恭绰为例写文人逼债之法,范旭仑揭出钱锺书老于世故的一面,俱关注人事之明晦。《掌故》的魅力,大约离不这样的“知人论世”。 本集封面照片为儒学大师马一浮与蒋国榜在杭州小万柳堂旧址合影。
近代中国的周边外交
¥58.80
将近代中国周边外交放在远东国际关系变迁的大背景下行考察,分析了近代中国周边外交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探寻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构架和思路。鸦片战争前,中国以先的技术、文化和超群的综合国力,成为文明传播的中心、桥梁和中转站,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特征是多层次的“朝贡体系” ;1840年以后,列强东侵,中国成为弱肉强食的对象,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特征是“以夷制夷”,在众多列强侵华的隙缝中谋夺自身的生存和利益;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周边国家的反帝反殖独立运动互相援助、互相呼应,国际地位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冷战和中国内战的制约和影响,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特征是外交服从于内政,南京政府的外交施策出现一系列重大失误。
《汉书》及其春秋笔法(精)--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术文库
¥57.00
本书以“《汉书》及其春秋笔法”为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汉书》及其春秋笔法,以见《汉书》特色。*为《汉书》概述,析述了《汉书》的作者、篇目、版本等文献学基本课题。第二为《汉书》资料来源考,分析《汉书》资料之出处与来源。第三为《汉书》的传授与汉代经学授受传统的关系。第四为《汉书》的注释与评,主要探讨书成后历代的重要注释以及自宋代以来的旧注。第五为《汉书》的春秋笔法,分别论及春秋笔法与史学传统,《史记》《汉书》关系,《汉书·古今人表》与《论语》之关系等多个方面讨论汉书具体篇章的本意及微词。
胡培翚《仪礼正义》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39.97
在儒家经传诠释体式中,义疏以系统、周详为优长和特色。群经义疏既是学子门阶梯,亦为经师治学义府,因而“言经学者,莫盛于义疏”(孙诒让《刘恭甫墓表》)。义疏之学兴于中古,如《仪礼》一经,南齐贺场有《礼讲疏》,贺琛有《三礼讲疏》,陈沈文阿有《仪礼注》;北魏刘怀方有《仪礼疏》,北齐黄庆、隋李孟悊有《仪礼》章疏。唐永徽年间,贾公彦以黄、李二家为本,“择善而从,兼增己义”,裁成《仪礼注疏》,朝廷著于功令,学者奉为圭臬。宋熙宁年间,以《仪礼》于经世为迂远,不列取士科目;南宋以降,理学家说经,义重性道,文尚简易,学者宗之,义疏之学渐衰。故清儒感叹“三礼之学,至宋而微,至明殆绝。《仪礼》尤世所罕习,几以为故纸而弃之”(《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仪礼述注”条),或深悯义疏之学“旷然中绝者逾五百年”(孙诒让《刘恭甫墓表》)。 至清代,“通经学古”思潮兴起,钻研十三经注疏成为士林风气。阮元说:“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江西校刻宋本十三经注疏书后》)礼学是经学研究的突出重,“学者不通典礼,不列名家”(郑知同《仪礼私笺后序》)。众多朴学家的考据实绩证明,不仅理学家论说古礼多有舛误,《十三经注疏》也不能令人满意。如《仪礼注疏》,“或解经而违经旨,申注而失注意”(罗椒生《仪礼正义序》)。故陆续有学者展其所长,撰著新疏。胡培晕积40余年心力,历览众说,集腋成裘,撰《仪礼正义》。 清代《仪礼》学与宋、元、明盛衰迥异。这一逆转缘何得以实现的呢?有研究者指出,清廷大力提倡礼学研究,对学者起到导向作用;汉学家厌弃理学末流空谈心性,普遍重视古礼考证;朴学考证方法日趋精密,为《仪礼》考释创通了道路。这些因素都不可忽视,但清初硕学鸿儒,特别是顾炎武在经学思想上的创新与突破,对《仪礼》学持续繁荣,尤具关键意义。
“女界”之兴起
¥16.80
本书作为近年来*本探讨晚清天津女子教育的专著,以此时期天津大小37所女学、1000多名女教习和女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由此生成的现代女性形象和女性气质。晚清女子教育初兴,如何应对、认知这些女教习和女学生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成为女学发展之关键所在。就此,本书选择三个与晚清女学密切相关的话语实践行深分析:身体和图像的游移、视觉建构和形象制造,即女学师生的身体及照片在实际的和虚构的公共空间中的流动、画报在视觉层面上对女学生、女教习和女校的再现和建构,以及新女性典范形象的制造和传播。本书认为,晚清天津女学,或者更普遍意义上的近代女学,不是一个简单的以校园为中心、在师生之间传递知识的教育过程,而是各类参与者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重新探索社会规范、建立自我认同的过程。这其中充满对话、磋商甚至矛盾。一方面,女学参与者赞誉女学之现代性,推崇文明女教习和女学生形象;但另一方面,他们却又主动借助传统的性别意识、社会规范以及文化惯例来确立女学的现代边界,将女学这一新兴事物去陌生化,使得女学真正在认知层面和日常层面沉淀下来,成为实际的社会存在。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9.80
本书立足于《周礼》《仪礼》《礼记》等礼经,有典有则,条分缕析,梳理了古代吉、凶、宾、嘉、军五礼全貌,并介绍了相关日常礼仪,从古代延伸至现代,呈现了古代礼仪生活的物质载体和形制,并将谦己尊人的精神内核嫁到现代社会,对现代人重温礼乐文明,扬弃古代礼仪有一定的建设意义。
史学与红学
¥18.99
唐德刚的大半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频繁战乱,又受过大量中西方典籍的学术洗礼,教读异邦之余,不时生出心怀故国的感慨,因而写出本书中这些札记性的零星作品,囊括了其在史学理论、研究方法和红学研究方面的十余篇文章和演讲。唐德刚认为,优秀的史学著作往往也是卓越的文学精品,主张“六经皆史”“诸史皆文”“文史不分”“史以文传”,避免僵硬执拗地治史,颇有见地。
书缘与人缘
¥17.99
口述历史是唐德刚倾注了大半生精力的事业,在帮众多近现代名人完成他们的口述自传或回忆录之后,也跟他们成了朋友。本书便是唐德刚多年来与诸多名人交往的见闻文章以及自己平时读书评论的合集,其中包括顾维钧、张学良、刘廷芳、吴先、刘绍唐、杨振宁等人和《传记文学》《鲁拜集》等书。作者无论是写人,还是评书籍,都十分注重细节,还穿插着很多逸闻、警句、反讽、隐喻,洒脱不羁,文笔流畅,展现出历史风貌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多方面的才学。
炉边话明史:社会变局与历史迷思
¥19.99
文史大家金性尧在注诗之余熟读明史,深谙明代掌故。此部作品是其有关于明史的随笔结集,包含读史札记、闲谈文化掌故、解读历史迷思、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以及评著名历史人物等诸多方面。 《炉边话明史:社会变局与历史迷思》不同于一般历史类作品,并非编年史、大历史,而是在史海中撷取一些小掌故,编缀而成。金性尧功力深厚,深浅出,评史论人议事时,文史结合,常有独见。
哪吒:业火红莲
¥13.80
鸦片战争爆发后,外来思想不断涌,国家弱而商业盛,胡雪岩、乔致庸、盛宣怀等一批晚清巨商强势登陆历史舞台,然而在众多的商人之中,却没有一人可与他相比,他被李鸿章誉为是清廷的国库,被老百姓称为钱王,被《时代周刊》列为19世纪末全球第四大富豪,他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一品红顶商人——王炽。他用一根扁担挑着货物贩卖做起,而后在乱世中组织马帮,在中国古老的茶马古道上,用他的机智和勇敢,于川滇之间闯出了一片天地。在对待政商关系上他坚持“官之所求,商无所退”的法则,在生意场中他又秉承“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理念,虽逢乱世,却如鱼得水,涉足各行各业,吃遍政商两界。终成一代“钱王”。第二部中,洋人枪杀捻军,引发重庆危机。王炽为不使重庆经济命脉落洋人之手,倒卖军粮筹集资金,却被告发狱。一番较量后不得不离重庆,北上卖城,在途经天津时又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局即生意,在战乱之中的天津,王炽将如何把握商机,又将遭遇哪些危机?《大清钱王2:时局即生意》,看王炽在天津商界继续搅弄风云。
白话文学史
¥23.00
《白话文学史》为胡适论述的白话文学史,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具有创性的、里程碑的地位。作者以全新的思路与结构框架,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质,其突破性的成就具体表现在:破了前人文学史研究的狭隘框限,把视野伸展到了经典作家作品以外的广阔领域,大拓阔了中国文学史的内涵;研究方法上,注重纵向的考查与横向的比较;跳出传统的思维偏见,以全新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评判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9.00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是1917年刘师培在北京大学国文门讲授文学史课程时的讲义,论述汉魏六朝文学变迁特与诸家文章优劣得失,褒扬藻韵,推重美文,严辨"文"、"笔"二体之别,为声偶之文争正统。刘师培率先肯定魏晋玄学"撷佛老之精华,弃儒家之糟粕","不可谓非哲学大昌之时代",给予魏晋文学充分的重现。这本著述作为课堂讲义,其研究方法也促使了北大国文门文学史教学思想的成熟。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近现代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的山之作"。讲义共分五课,*课"概论"旨在阐明研究意义,第三、四、五课分论中古各时期文学的变迁轨迹或总体风貌,就史的分量而言,显然应该落实在这后三课的条分缕析之中。引人注目的是,在*课之后,也是在本来不多的课目中,作者又特设第二课"文学辨体",并说明这一部分的要旨是:"此篇以阮氏《文笔对》为主。特所引群书,以类相从,各附案词,以明文轨。"看来,作者更明确的意图是,通过一种文学观上的澄清来带动中古文学史发展轨迹的再认识。那么,这一课在衔上就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从中还明显地透露出作者的学术渊源。
中国画学全史(全二册)
¥34.00
《中国画学全史》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画学的演,将其分为四个时期:实用时期(唐虞以前)、礼教时期(三代秦汉)、宗教化时期(六朝、隋唐)和文学化时期(五代至清),分期充分考虑了思想、文艺与政教对于绘画艺术的影响与渗透,美术史著述之新风。从体例来看,除材料过少的实用时期外,每个时代都分列概况、画家、画迹和画论四节,广征博引,条分缕析,自成体系。附录部分涉及历代著录、地域分布、近代画家传略等内容,详明实用。从著述宗旨看,作者以画分东西二源的立论为中国国画在世界美术史上争取了地位。
中国目录学史
¥24.50
《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中国目录学史》详尽阐述了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并概括叙述了20世纪30年代西方图书分类编目理论传人中国以后中国目录学发生的变化。全书贯穿着作者的目录学观,即认为目录学是“将群书部次甲乙,条别异同,推阐大义,疏通伦类,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欲人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的专门学术。他在《结论篇》中指出,中国古代目录学的特是重分类而轻编目,强调撰写解题而忽视编制索引。他主张统一分类,编制主题目录,使寻书之法易学易做,目录学成为人人共知的常识。
中国思想小史
¥17.00
作者对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有自己的思考。他区分“思想史”与“学术史”,认为前者侧重的是一时代思想变化的源流大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本书的论述不以个人为中心,而是围绕思潮和问题展,且在解释传统思想时,引西方思想作为参照。 许多具体的论断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也能启发读者的思考。
中国小说史略
¥18.82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小说史的一部山著作,也是一部奠基著作。它初版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版以后,以它丰富翔实的资料、严谨精辟的论断,深受学术界的推崇,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同被奉为研治中国通俗文学史的经典著作。迄今近九十年,凡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学人,仍把它作为一本主要的参考书。
史学方法导论
¥14.40
本书中的《史料论略》,可以说是傅斯年史学方法理论的充分阐释和总结。傅斯年认为整理史料的关键就在于比较不同的史料。他区别了直史料与间史料、官家记载与民间记载、本国记载与外国记载、近人著述与远人著述等等。其中,直史料与间史料的区分是更为根本的。根据傅斯年的看法,凡未经中间人改动的,是直史料;经中间人改动的,是间史料。但间史料并非就没有价值。没有间史料,就不易发现直史料的意义,而直史料本身又可以校正间史料。通过对史料的比对研究,就能推史学的研究。本书的出版,能推动史学、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
经典常谈
¥15.00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写于一九四二年的一本小书,一九四六年由文光书店刊行,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称其为(极有用处)的好书。(经典)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所谓(国学)着作,包括了经、史、子、集在内的所有优秀文献。作者在自《序》章便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裹,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但是我国古代典籍浩繁艰深,一般人鸡以有兴趣近,作者即以十三篇要言不烦的文字介绍了这些华夏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内容从识字的《说文解字》始,继而《易》《书》《诗》《礼》、春秋三传、四书等经部要籍,继而《战国策》《史记》《汉书》等史部典范,诸子、辞赋、诗、文因文献过多,不能一一详述,叙其源流,提纲挈领。(常谈)有(老生常谈)之意,实为作者自谦之词,书中随处可见新旧一兼容的通达的历史观、文化观,无论是对于初学门者、还是有一定基一础需要寻找正确的治学途径的人,都相当有益。书中口语化的叙述、将一文言翻译成白话的功力、筛选史料改写故事的技巧、对学术界各家观的宽容气度等等都可见出作者为普及中华优秀经典所做的不懈努力。
中国历史研究法
¥20.80
《中国历史研究法》为梁启超涉猎东西方史学著作,结合中国史书的过去和现状,系统整理,专门讲演,条分缕析,言简意赅,有理论,有方法,有例证,有判断。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名著。
宋元戏曲史
¥17.00
《宋元戏曲史》以宋﹑元两朝为重﹐征引历代有关资料﹐说明戏曲从先秦两汉时期一直到宋元时期的源流演变。王国维作为一代国学大师,该书是其在戏曲文艺方面所取得建树的代表之作。该书论述中国戏曲形成过程﹐全书共16章﹐该书介绍了古代巫者的装神和娱神﹔春秋战国时代倡优的戏谑和讽谏﹔汉代的角抵戏﹔唐代的歌舞戏﹑滑稽戏﹑参军戏等。。书中认为﹐宋代滑稽戏得到一步发展﹐而小说与讲史的故事结构﹐傀儡戏和影戏的人物造型﹐舞队的形体动作﹐乐曲的成套唱腔﹐都促了宋杂剧的形成。书中提出﹐宋杂剧尚兼有竞技游戏﹐还不是纯正的戏曲。与宋杂剧时间相近﹑体制相仿的有金院本。《宋元戏曲史》是中国*部系统研究戏曲发展史的专著﹐材料相当丰富﹐治学态度谨严﹐颇有影响。其中有些见解(如关于杂剧的历史分期)更为研究界长期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