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公益行为研究
¥44.00
我国自古就有“互助互济、扶弱济困”的优良传统,公益行为是一种文明社会的行为方式。据统计,2017年中国志愿者总数1.58亿,其中,近6100万活跃志愿者服务时间超过17亿小时。参与公益行为有助于培养青少年优良思想品质、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我国当代青少年公益行为研究”(项目号:BHA140080)之研究成果,旨在弘扬公益精神,倡导公益行为,揭示当代青少年公益行为规律,为*门和慈善机构提供青少年参与公益行为的依据。
性别视角下的村庄社会生活变迁:华中莲荷村的劳动、闲暇、女性及家庭(1926-2013)
¥65.70
本书探讨了不同代际的女性和男性劳动、闲暇的变迁与延续,其组织过程中不同性别及代际间变动的权力关系,以及这些权力关系在家庭内外的表现和形成机制。本书采用了一个全面的、关系性的视角考察了有酬/无酬,家庭/劳动,家庭内/外,劳动/闲暇等原本被二分的领域并探讨这些领域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本书将莲荷村女性和男性在变化着的家庭中的角色和更广大范围内的社会经济、政治、人口和文化变迁联系起来,展现了村庄社会性别制度的嬗变,影响这种嬗变的个体、家庭、市场和国家层面的因素及与此相关的微观、宏观动态。
社会资本、抗逆力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状况研究
¥66.00
本书以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着力通过对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的比较,考察抗逆力和社会资本对这两个群体身心健康和教育获得的作用机制及其差异。本书的主要特是从问题视角向优势视角的转变,关注“保护性因素”,整合抗逆力模型和社会资本模型,建构了一个理解受留守经历影响的农村儿童的解释框架。本书通过探讨抗逆力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教育获得的影响,考察了社会资本影响农村留守儿童个人发展的作用机制,旨在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研究、社会资本研究的发展。
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研究
¥69.30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项目(12ASH001)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的*终成果,书稿主要包括 “风险”、“现代风险”、“风险社会”概念辨析,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制度、文化和系统与环境三种理论范式分析,贝克、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分析等内容。本书对于研究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层面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适合于社会学相关的科研工作者和学生研读和学习。
整体主义与城乡统筹发展
¥21.00
新世纪以来我国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受限于规划基础理论的缺失。“整体主义”是起源于西方的古老哲学概念,《整体主义与城乡统筹发展》将其引入到城乡统筹规划研究中,对我国现有的城乡统筹规划实践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偏向的规划理念和技术进行系统重构,提出整体主义视角下的城乡统筹规划新角色、新框架、新方法,希望能够对我国当前的城乡统筹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转型期我国中部特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合肥为例
¥17.50
在中国人文地理学众多的分支学科中!城市地理学无疑是发展快%好的 分支之一!在城市化%城市形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体系以及城市问题等多 个领域开展了创新性的应用基础研究"与其他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一样!我国 城市地理学更多的关注城市物质层面#如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交通等方面$的研 究!对非物质层面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更多的关注与城市经济相关的各个领域! 对社会文化层面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随着中西方学术交流的不断深入!西方 人文地理学社会化的趋向愈加明显!国内一些年轻的地理学工作者开始加强中 国城市社会地理的研究!特别是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领域"但总体来看!我国城市 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尚处于案例积累的阶段!目前主要集中于我国东部地区的少 数特大城市!其他地区的案例研究十分薄弱"本书作者李传武基于多年对安徽 省合肥市的研究工作基础!通过合肥典型案例的研究!探究我国快速成长型城市 社会空间的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对于丰富我国城市内部社会空间理论内涵 以及快速成长的城市社会空间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
长三角地区工业建筑遗产文化研究:1840-1949
¥34.00
17、18世纪,工业革命使以英国为首的一批西方国家一跃成为世界强国,率先进入了现代化社会,从此开启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技术的进步与动力的改革带来了生产和文化的工业化,机器生产成为社会新兴的产业类型,随之兴起的工业建筑,也成为特征的建筑类型之一。 19世纪40年代,中国开埠,外资开始在上海等沿海通商口岸经商办厂,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成为先接受西方文化的区域之一,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也在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序幕。中国在近代工业时期建设的工厂建筑汇聚了西方传入的新样式、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它的发展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和的社会生产力紧密相连,成为同时期采用西方风格建筑类型的率先之作。正是在这些工业建筑中,在机器大生产的轰鸣声中,中国几千年传统农业社会的运行体制遭受了巨大冲击,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生活方式也受到颠覆,不仅如此,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面临改革,在这一历史剧烈变革、新旧交替的时期,传统与现代化的冲突、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撞击表现得尤为激烈,其中产生的各类问题和现象也就更值得探讨,故本书正是选取了1840年至1949年这一时间段中的工业建筑遗产进行研究。
中国结构转型期的人口迁移与比较优势动态演变研究
¥15.00
本书讲述了人口迁移是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核心,比较优势是贸易分工的基本原则,人口迁移的程与比较优势的发挥彼此交融、相互影响,从而影响了传统意义上的比较优势,同时也赋予人口迁移以特殊的经济意义。
走向幸福共享:江苏民生幸福建设研究
¥18.00
《走向幸福共享 江苏民生幸福建设研究》作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理路,以民生幸福建设为主题,从经济基础、制度保障、发展环境三个维度展开阐述,向我们展示了他对民生幸福建设的理论思考。经济基础、制度保障、发展环境三者可以说抓住了民生建设的要义,从这三个方面去认识、去把握,民生建设就有了抓手和立足点,可见作者对民生建设思考的深邃。著作既有实证素材,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又有理论分析,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践功底和较高的理论素养。
中国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34.00
本书在梳理和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借鉴发达国家、国内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和城市融合水平,以及公共文化对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影响机理,提出了“基于融合视角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架构。该体系在原有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以新机制、新模式、新手段为所有城市人口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这个社会会好吗
¥23.40
乌托邦时代,为了未来否定现在;功利主义时代,为了现在舍弃未来。当中国从一种*滑向另一种*的时候,熊培云以一如既往的乐观态度,唤回人们对理性的信心与热情。 这个社会会好吗?既是疑问,也是期许。本书通古今中外,不仅着重探讨了革命与改良、自由与责任、暴力与宽恕、道德与法律等关键议题,而且从“以己任为天下”的角度,诠释了个体之于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孤独的城市
¥25.99
本书作者莱恩孤身一人居住在纽约这座玻璃牢笼般的城市中时,一种亲密感的缺失状态促使她不断地追问孤独的本质。她从数名具有代表性的当代艺术家为切,深剖析了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所共同经历的、无法避免的孤独。她以用一种自然流动的叙事方式,将爱德华·霍珀、安迪·沃霍尔、亨利·达戈、大卫·沃纳洛维奇等当代艺术家的生平与自己的反思浑然天成地编织在一起,深地剖析了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所共同经历的、无法避免的孤独,从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为读者呈现出孤独的全貌
城市与区域规划评论:2014.1
¥25.00
翟国方、张京祥、王红扬主编的《城市与区域规划评论(2014 1)》为南京大学城市与规划设计系专业论文集,本论文集的主题是新型城镇化与多规合一,共收录论文6篇,论述了城镇化与城市规划、设计等多方面的关系。作者的研究角度新颖,反映了研究的前沿性,论文内容多涉及具体实际工作,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比较的视野:加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31.00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存在于古今中外,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实无名”的,常被冠之以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政治社会化等名称。其中,公民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与思想政治教育更接近,甚至可以说二者具有同质性。因此,研究加拿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研究其公民教育,而研究加拿大高校公民教育方法,首先就需要探讨公民教育的相关理论。 公民概念的滥觞在西方,是公民教育的逻辑起点,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公民教育也是发展的概念,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群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全球化思潮的影响,形成了相应的思想流派。这些流派对加拿大高校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和途径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多元文化主义对异质多元社会的加拿大影响更为明显,贯穿于公民教育的始终。 加拿大高校的公民教育是一个“课堂——校园——社会”分层立体的教育模式。课堂是加拿大高校公民教育的阵地之一。加拿大高校设置了公民教育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道德、宗教、法律、历史、政治、哲学等知识,其课堂教学贯彻了学生主体性、尊重差异性和方法多样性的原则,教学的一般方法主要是:以“解惑”为主的讲授法、以案例为依托的案例法、以发现知识为目的的启发式教学法、以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研讨式教学法、受建构主义影响而且能够实现好教学效果的Presentation教学法。此外,其教学还借鉴了心理学、哲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采用价值澄清法和角色扮演法实施教学。
城市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研究
¥29.00
倪蕾编*的《城市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研究》通过引“老龄化”概念,分析我国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居住建筑现状与问题,对南京市老年人居住现状、居住需求调查研究,分析我国城市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居住建筑发展趋势,探讨常态社区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策略,并通过实践设计检验研究成果。*后,展望了我国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的未来之路。
曹妃甸海洋生态研究:唐山曹妃甸工业区建设对海岸海洋生态影响与预测研究
¥20.00
曹妃甸工业区城市空间发展研究报告按规划建设目标,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工业区生态建设目标等,拟定研究方法、路线及工作流程框图。对环境风险各因子行分析计算,得出各项可供参考的经济数据。
城市与区域规划评论(2015/1)
¥25.00
《城市与区域规划评论(2015 1)》为我校城市规划与资源管理系论文集。书中收录了学术论文8篇,内容包括中国乡镇发展、县(市)级“三规合一”政策网络的比较研究、中美县级政府机构设置与规划职能解析、法国里尔大区阿尔芒蒂耶尔镇客运走廊站点周边乡镇交通与土地利用统筹规划案例研究等多个方面,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
残疾人发展理论研究:卷一
¥24.00
《残疾人发展理论研究(卷一)》以研究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学者为写作主体,就残疾人事业发展做全方位的理论研究。包括现代残疾人观、残疾人社会福利、残疾人发展国际比较、残疾人社会工作、残疾人与全面建成小康等当前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研究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专论。
坚守与转型: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大学校报
¥17.50
英国著名学者马丁·沃克在其《报纸的力量》一书中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一家报纸的历史是出版这家报纸的国家的历史”,“一家报纸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一部文化日记”。其实,一家校报又何曾不是这个学校的文化日记和学校的历史呢? 孙伟是我熟悉的一位校报朋友,现任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他长期从事校报工作,尽心尽力,执着追求,成绩多多。 该著以高校校报的自身定位、办报流程、新闻作品生产、大学生记者管理等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徐徐展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把这些新闻实践置于新闻传播学理论、编辑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美学原理等相关学科和相关理论的关照下,彰显了高校校报的文化天然性和它的实践品格与理念,突出了高校校报办报育人等诸多功能,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难能可贵。 我总以为,一本有特色的学术著作,其目录是顶顶要紧的,目录就是一条红线,通过它串起散落的珍珠,成就一本书。该书的篇章目录富有特色,从校报编辑人员的尴尬与烦恼到校报人的编辑功夫,从入门锦囊到一定“境界”,从新闻选题、新闻策划、新闻背景,到正式操刀成文的标题制作、文字校雠、版面安排的“工匠精神”,都得到充分展现。在校报文脉一篇里,关于大学校报的文化四季与文化呓语,文化基因与文化定位,文化之魂与文化转型,大宣传理念下校报文化的大格局等,亦是有感而发,娓娓道来,启发多多。 一个人来到世上,是要有一种生命之托的,一定要为社会做点事。我从1977年就在学校从事宣传工作,后来办校报,再后来创建新闻传播学院,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深感有一个积累和水到渠成的过程。我想,只要你努力了,总是有回馈的。孙伟的份工作是从校报开始的,这是他的幸运。在高校工作,混一碗饭吃,文字功夫是一辈子的看家本领。
基础设施项目中合谋行为及其治理
¥29.90
建设基础设施项目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发展、改善国民生活环境的重要措施与保障手段。然而,基础设施项目在繁荣发展的同时同样面临一些问题。 《基础设施项目中合谋行为及其治理》围绕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合谋行为,深入探讨了项目参与主体(项目管理机构、承包商、工程监理、设计单位等)在不同情景下的行为决策,从委托代理的视角对基础设施项目参与主体的行为交互进行了刻画与分析。考虑到基础设施项目运作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监管漏洞、制度缺陷、合同不完备等现实因素,《基础设施项目中合谋行为及其治理》研究了基础设施项目运作过程中项目建设方、设计院等多主体间的合谋行为,运用多主体建模方法对不同情景下的合谋行为形成与演化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 《基础设施项目中合谋行为及其治理》旨在揭示公共基础设施合谋问题的系统性和复杂性,采用计算实验方法,揭示微观行为与系统宏观现象之间的内在关联,用“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刻画不同参与主体合谋行为及其治理过程中典型的复杂现象,提出柔性治理、前段治理等合谋治理方案。
校企合作新探索——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8.00
《校企合作新探索: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共分六章,紧紧结合地方高校实际,将优集学院办学实践加以提炼总结,结合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新途径,为地方高校如何更好地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有益的建议。构建起三年在校一年在企业培养的“预就业”实践模式,培养了一批得到以西门子为首的、行业认可的本科工程技术人才,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办学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