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每满100减50 浙东唐诗之路学术文化编年史(精)
浙东唐诗之路学术文化编年史(精)
李招红编著
¥82.80
浙东,自晋代起渐成为人文荟萃之地,源远流长的山水诗在此滋生,与之有连带关系的书法、绘画以及宗教等,也在这一地域盛极一时。唐代,许多诗人在浙东一带流连忘返,吟咏不绝,使浙东一带成为唐诗发展中的一个特异地区。新昌竺岳兵提出的“唐诗之路”是对这一人文现象形象、具体而科学的概括和归纳,并得到了学界及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响应。 浙东唐诗之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孕育期、成熟期、拓展期。新昌唐诗之路研究中心李招红所著《浙东唐诗之路学术文化编年史》一书以编年史的形式,全面系统地载录了1967—2020年间浙东唐诗之路学术文化产生、发展、勃兴的整个历程,展现学术研究与文化建设在浙东唐诗之路这个大题目下有机结合的详尽面貌,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它既是对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现阶段发展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全国范围内各条唐诗之路研究的推动和展望。
每满100减50 《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精)
《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精)
于赓哲著
¥40.80
古人如何面对瘟疫?瘴气是真实存在抑或只是出自人心的幻想?古时候的医患关系是怎样的,他们也有医患矛盾吗?于赓哲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中古时期医疗社会史的研究,认为“疾病比很多因素更能长远影响人类历史”,“在摸索人与社会甚至人性的基本规律的时候,医疗与疾病是一个不错的窗口”。本书通过对海内外大量史料的爬梳整理,剖析实际案例,探索疾病与人心、医疗与社会、中医与西医之间的关系,尝试发掘文字背后隐藏的史实,并提供一种思路,试图将传统医学从“科学还是迷信”的窠臼中拉回来,还原中国古代医学的本来面貌。其切既有医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医者形象的模塑、医患关系的探讨,亦有对古代的卫生体系、瘟疫致与治的思维模式、性病对青楼文化的影响、宋代墓葬壁画背后的医药文化等问题的思考。
每满100减50 缟纻风雅:第二届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精)
缟纻风雅:第二届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精)
卞东波编
¥228.00
本书是2017年在南京大学召的“第二届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修订稿的结集,共收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学者约50篇论文。本书分为“东亚古代汉文学研究”“朝鲜半岛汉籍研究”“日本汉籍研究”“越南汉籍研究”“东亚汉籍交流研究”“东亚文人交流研究”等专题,呈现了近年来域外汉籍研究的成果。
每满100减50 海德格尔、狄尔泰与历史主义的危机
海德格尔、狄尔泰与历史主义的危机
(美)查尔斯·巴姆巴赫;译者 李果
¥26.00
本书是倪梁康、卓立主编的“历史现象学研究丛书”中的本,由查尔斯·巴姆巴赫著,书中对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的所谓“历史主义的危机”行了解释。他将历史主义的危机简要概括为:许多德意志知识分子在1900年代对历史研究中之方法和对象的过多关注所带来的破坏性影响。他尤其强调两种影响:一是相对主义对价值的解构,二是专注于过去而对当下的解构。全书分以下几章:科学主义与历史主义夹缝中的德国哲学;文德尔班的科学分类学;海因里希·李凯尔特的历史科学知识论;威廉·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 “时间的断裂”:青年海德格尔对历史主义的解构。
每满100减50 现代化视野下的重庆金融:1840-1949
现代化视野下的重庆金融:1840-1949
刘志英, 张朝晖
¥100.80
本书在充分吸纳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掌握较为充分的第*、二手资料,从金融现代化的角度入手,展现作为内陆城市代表的重庆,在近代的不同时段,其金融业从传统向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并试图探寻中国西部地区金融业从传统趋向现代化的艰难发展历程与轨迹,及其特殊性与基本规律。探讨一个内陆城市在近代长时段历史时期的金融改革举措及其得失,以及金融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当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城市金融现代化管理等寻求历史的借鉴与启迪。
每满100减50 青岛博物馆研究(2021)
青岛博物馆研究(2021)
主编:青岛市文物局、青岛市博物馆学会
¥32.99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这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大事,也是博物馆人的大事。 为此,青岛博物馆人行动起来,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结合自身特点, 运用生动感人的实物资料,通过鲜活动人的形式,开展了各种展览展示活动,成为全社会庆祝建党 100 周年活动中的生力军。 文博工作有自身的特点和优长,通过展览和展示,可以让广大观众重温党的历史,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青岛博物馆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斗,为把青岛加快建设成为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而努力工作。
每满100减50 炎黄学导论
炎黄学导论
周洪宇,王文虎著
¥52.80
本书基于炎黄学是传统文化的源头之学、统领之学、国家之学的全新学术定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方法,在广泛吸收借鉴考古学、历史学、神话学、语言学、艺术学等学科研究成果基础上,深研究了炎黄与炎黄部落、中华民族早期根源与炎黄精神的形成、炎黄文化的基本形态、中华文明的当代复兴及其全球价值等重大问题,揭示了炎黄文化生成、发展与创新的规律,从而使以往零星分散的炎黄研究上升为一门系统完整的专门学问。
每满100减50 学惟求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重构(精)
学惟求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重构(精)
崔存明著
¥52.80
本书分别从社会转型与人文精神重建、传统学术研究范式的反思与更新、历史的比较研究与中国历史、中西比较融通与诸子研究的返本新以及在新材料、新方法支持下对传统文化与古文字研究的推陈出新等五个方面,对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与探索。
每满100减50 川康近代社会略论稿
川康近代社会略论稿
王川著
¥34.80
西康是中国旧省名,设置于1939年,是西藏与内地交流孔道,也是中国西南重要的交通、商贸枢纽。近代以来中国边疆危机日益严峻,西康地区战略意义凸显。抗日战争时期,西康建省、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和农业改,客观上有利于抗战大后方的巩固;各民族积极投身抗战,展现了民众的爱国热忱。 本书是四川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王川院长的论文集,囊括了作者近年来对抗战前后西康地区研究的成果,也是四川师范大学“近代中国边疆研究”书系项目成果之一。从政治联系,民族文化交流、经济交往三个方面,剖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川康地区政权建设、藏族民众抗战、民族生活文化交融、地方农商发展等方面情况。
每满100减50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
金毓黻著
¥29.00
《中国史学史》是中国史学史在创时期的代表性著作,主要论述史官、史家、史籍的产生及官史、私史之区别;史学之重在撰史、论史两个方面;撰史途径中的两个转折;史料在史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等。
每满100减50 中古官修史体制的运作与演进
中古官修史体制的运作与演进
聂溦萌著
¥54.00
汉魏以来,史学独立,汉唐之间史书种类与数量的繁荣、私撰史学的发达广受关注。然而即便私人撰写的史书,若以王朝为记载对象,也必然包含官方因素。本书避免官修、私撰对立的视角,注意到官方常规化的修史体制改造了王朝史编纂的大环境,也使纪传史体裁发生了变化。 本书提出“官修史体制”的概念,指一套由制度保障的资料收集、整理、编纂机制及相关职官设置。在汉魏南北朝时期,中央机构的官修史体制逐渐将政务运作、文书与历史编纂的关联性变得制度化、惯常化。本书从两个角度对此行考察。一是在纪传史的横截面中探讨体裁模板与史源如何相互适应,围绕四夷列国传、孝义类传、一般臣僚传记与相关政务运作的联动行了讨论。二是考察纵向的史料加工编纂过程的发展,讨论了东晋与刘宋、十六国与北魏的修史,观察编年、纪传共同参与的史书编纂过程。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将历史学与文献学相结合,既关注历代修史的史事、制度的记载,也重视对史文结构、体例、史源、改编过程的分析,彼此印证,别生面。
每满100减50 瞻奥集:中古中国共同研究班十周年纪念论丛
瞻奥集:中古中国共同研究班十周年纪念论丛
余欣主编
¥49.00
本稿为复旦中古研究班十年纪念论文集。基于共通的治学理念与研究领域,2009年10月复旦大学中古中国共同研究班成立,核心成员为来自历史学系、文史研究院、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中文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文博系十余位年轻学者,还有校外和海外学者作为“通讯研究员”和“客座研究员”加盟。为纪念研究班创设十周年,从历年的学术报告中精选佳作汇为一编,展现中古中国研究的新气象。
每满100减50 中国民族史两种(简体版)
中国民族史两种(简体版)
吕思勉 著
¥26.00
《中国民族史两种》由吕思勉先生旧著《中国民族演史》和《中国民族史》合编而成。前者从宏观上鸟瞰了中国民族的起源和形成、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近代中国民族所受的创痛、面临的问题和复兴之路,等等,文字浅显易读,吸收了当时国内外的民族学理论,系供学生阅读的通俗读物。后者对中国历史上的汉、匈奴、鲜卑、丁令、貉、肃慎、苗、粤、濮、羌、藏和白种等十二个主要族系作了系统的叙述,并附有详尽的考证文字,是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两书相得益彰,表现出吕思勉不仅有精深的史籍根底,广博的知识,而且有敏锐的思辨能力,对今天的读者了解中国民族史仍有极大的帮助。
每满100减50 康熙清远县志二种:点校本
康熙清远县志二种:点校本
清远市史志办公室 清远市清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清远市清新区史志办公室 主编 (清)刘士骥 修 刘正刚 点校
¥213.99
本书包含一套两册,分别为清康熙元年纂修、康熙十一年增刻本以及康熙二十六年刻本《清远县志》之点校本。内容记述了从远古到各自修纂年代时清远县*方位的发展脉络。为方便读者阅读,点校本以通行的简化字整理,对书中个别晦涩难懂的字句进行适当的注释,对原书漫漶之处则通过其他版本尽力补充。本书整理点校工作由清远市史志办公室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广东省地方志工作条例》等文件的有关规定,联合清远市清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清远市清新区史志办公室组织开展,并邀请暨南大学刘正刚教授点校,整理点校工作以尊重原著、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为原则。本书有助于研究者对康熙元年《清远县志》相关内容的阅读、整理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每满100减50 暨南史学(第二十一辑)
暨南史学(第二十一辑)
马建春 主编
¥45.99
《暨南史学》收录15篇论文,涉及中外交流如《从考古发现看六朝与百济的海上交流路线》《从唐诗看唐朝与南诏的关系》《朝鲜半岛唐移民地域分布的再认识》,史籍考订如《清代粤海关外洋船牌文本考订》《新加坡汉籍<越南游记>考论》,军事制度史如《论宋仁宗朝对夏战争的军事决策及西北边防的战略转向》《德国影响下的晚清军事变革》《从征战主力到叛乱者:奥斯曼帝国加尼沙里军的蜕变》,亦有相关史实如晚清中美高桥轮船案、“建国政府”筹组问题等的研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每满100减50 山陵稽古
山陵稽古
刘克明
¥52.66
帝陵是历史的侧影,了解帝王陵寝的规制,对于我们了解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帝王的陵寝制度有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发展过程。本书从目前留存的有代表性的帝陵建筑,以年代为顺序,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明清,利用作者实地寻访的记录和照片,从陵冢、祭奠区不同的部分展现陵寝形制的变化;同时,作者结合人物、史实,评述帝陵的损失与修复,呼吁加强文物保护教育,培养全社会对文物的保护意识。本书通过文字与图片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帝陵的建筑之美、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对中华历史文化的挚爱之情。
每满100减50 拉面:国民料理与战后“日本”再造
拉面:国民料理与战后“日本”再造
[美] 乔治·索尔特(George Solt)
¥35.00
《拉面》是一部以食物为切口探究日本社会变迁的研究性著作。醇厚、咸香、暖和的热汤拉面于19世纪末引日本,因明治维新的城市化发展而被视为具有阶级色彩的大众食物。而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拉面已成为了风靡全球的日本饮食标签。本书将拉面的逐步流行归因于全球语境下的政治和经济变迁。借助近年解密的战后美国政府档案,及电影、漫画、电视节目、流行文学等多样化的日本历史材料,索尔特揭示了地缘政治局势演变和经济发展、媒体舆论、消费主义对社会生活及饮食的密切影响。
每满100减50 史学旅行
史学旅行
李孝迁、胡昌智
¥44.00
本书讲一个文化跨国流传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两个不同地域、两种不同文化传统、两个不同时代之间。它讲德国十九世纪史学家兰克的思想,历经辗转传述,在二十世纪中国后,受与拒的曲折过程。 兰克终身对抗抽象理论的历史哲学,坚持从历史现象、历史事实里了解各个欧洲国家的特质。史实与史料对兰克而言,有“科学”之外更深一层的意义,它们蕴含特定的政治取向,甚至有宗教的内涵。十九世纪后期,随着学术急速的专业化,兰克史学“求真”的面相被后人凸显出来,被人们以特定的方式崇拜着,他的史学思想被狭隘化。透过世纪转换期间里的史学方法论、史学史专书,兰克的科学形象在全世界传递来。二十世纪伊始,兰克中国,在人们热情追求新社会、全心信仰科学的氛围里,他的治史方法在中国被辗转传述着,反映出国人心中殷切的期望,也呈现出现实中多重的局限。
礼仪之争中的中国声音
礼仪之争中的中国声音
(比)钟鸣旦
¥49.99
本书是欧洲著名汉学家钟鸣旦先生的又一部探讨礼仪之争的力著。作者的研究缘于欧洲所藏一批新披露的撰写于1701~1704年间的中文和欧语文献,礼仪之争过去通常被视为一个纯粹的欧洲事务,因而大部分对于中国礼仪之争的研究都倾向于欧洲一方,然而这批文献表明当时中国人也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这场争论,因此提供了这场争论中的一个独特视角。本书基于这批文献,从旅行文本、社会网络以及文化间论证三个主题出发,探讨了17世纪至18世纪礼仪之争中中国人的“声音”,着重讨论了当其时关于中国礼仪的知识是如何产生、传播和交换的,以及礼仪之争中的“中国声音”对古代经典行了怎样的新理解与新诠释。除了学术性研究外,作者还将这批珍稀文献的原件全部予以影印附于后,使本书成为一部集学术性和资料性于一体的重要汉学著作。
每满100减50 历史美学:理论与实践
历史美学:理论与实践
路新生 著
¥99.99
史学不仅有求真、求善的属性,还有求美的属性。 历史美学有两重内涵:一是用美学的视角看待历史,其要义在“以人为本”,将历史还原为“人”的历史。二是“以美为本”,主张用审美的眼光审视历史学,注重史家的思想和“气韵”、历史叙事的方法、历史书写的格局。 本书是国内将历史美学作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既有理论阐述,又结合中西史学传统与现代史学著作行了针对性的分析,是一部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立论高远、新见迭出的史学力作。
每满100减50 中华帝国方志的书写、出版与阅读:1100-1700年
中华帝国方志的书写、出版与阅读:1100-1700年
[美]戴思哲(Joseph Dennis) 著
¥69.99
地方志是当今存世历史资料中数量丰富、类型复杂的文献之一。本书是迄今为止跨学科探讨方志内容的专著,也是英语世界中有关方志的早专著。作者将方志视为“活的文献”,考察了从编纂动因、生产过程、传播途径到阅读使用的整体“生命史”,并从中发掘出丰富的个案,分析了方志对维系明帝国的政治版图、推动文化生产的重要作用,揭示出了围绕方志编纂,地方官府、家族、士人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复杂互动。本书的细致考证与诸多新论,对印刷史、出版史、书籍史与地方社会史研究均有禆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