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每满80减40 通俗日本纪
通俗日本纪
华生
¥10.30
日本是一个让人或爱或恨或畏的国家,一个文雅与野性共存、政权频频更替的国家 日本,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是个普通的亚洲国家;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变成一个在20世纪横行于亚洲的国家 沿着历史长河,看日本的风云变幻,了解日本的发展历程。综览当下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 《通俗口木纪》让你深、全方位地一了解日本。
每满80减40 世界简史
世界简史
(英)H.G.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
¥14.00
要写一部有趣、易读、易懂,而又不动辄上百万字的世界史著作,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H·G.威尔斯著卜仙元编译的《世界简史(修订本)/思想者》中卓越地完成了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本书上溯人类文明的开端,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英国、美国、法国等超级大国的起落兴衰有条不紊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世界简史》是一部坐在火车上花四个小时就能读完的书,但它所提供的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一点也不输于任何皇皇史学巨著。
南非“和解三部曲”(套装共三册)
南非“和解三部曲”(套装共三册)
(南非)纳尔逊·曼德拉,德斯蒙德・图图,奥比·萨克斯
¥128.40
德斯蒙德·图图的《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与纳尔逊·曼德拉《漫漫自由路:曼德拉自传》、奥比·萨克斯《断臂上的花朵》,合为南非“和解三部曲”。 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是南非一项伟大的政治创举,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用全新的思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典范。“用特赦换取真相,用真相换取和解”,南非的创举不仅给灾难深重的南非卸下了历史的包袱,换取了外来;对于身在其中的个人,不论黑人或白人,不论施害者或受害者,也都获得了解脱和新生。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作为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主席,德斯蒙德·图图大主教以他的深邃智慧和无畏的精神,向世界解答了南非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何以在“纽伦堡审判”和“全民遗忘”之外,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即以赦免换取罪恶真相的完全披露,实现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和解,走出以血还血的漩涡,走出撕裂的历史。书中有诸多怵目惊心的悲惨故事,以及因种族隔离制度造成的无处不在的不平等,但在揭露加害者的邪恶、凶残、麻木的同时,也展现了震撼人心的人性的闪光。 漫漫自由路:曼德拉自传 曼德拉的自传!——曼德拉亲自执笔,完整记录了他永不屈服的自由之路和波澜壮阔的人生,畅销全球。 从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直到1994年当选为南非历史上位黑人总统,曼德拉在这部自传中完整记载了他70多年的漫漫自由之路。这是一部有关斗争、学习与成长的史诗。他的智慧与善良,超越种族的胸怀,超脱仇恨的宽容,以及永不屈服的勇敢之心,堪为人类的楷模。 断臂上的花朵 南非宪法可以说是世界上*的宪法。作为宪法法院法官,萨克斯以其特殊的个人经历与对宪法深刻而又温情的解读,剖析各种跨族群、跨国界的司法争议,确保每一个人,不论善恶,都能享有新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并获得真正的自由。书中处处可见他对“人性尊严”的坚守。他期盼种族大和解、为弱势族群的权利据理力争、统合法律论辩与人文关怀、笃信“人就应当被当人对待”的理念。
每满80减40 英帝国史·第一卷 英帝国的启动
英帝国史·第一卷 英帝国的启动
主编,钱乘旦 著者,姜守明
¥36.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学界部多卷本的英帝国史之卷。本卷主要研究大英帝国的肇始阶段,即都铎时期英国的海外殖民活动,相当于大英帝国前史,包含着对英国早期殖民思想、民族国 家与大英帝国的关系、重商主义国策、新君主制和民间力量在殖民活动中的作用、从民族国家走向帝国的道路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每满80减40 英帝国史·第八卷 英帝国的终结
英帝国史·第八卷 英帝国的终结
主编,钱乘旦 著者,刘明周
¥36.00
本书是中国学者撰写英帝国史的扛鼎之作。 二战后,“帝国”与“后殖民”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门之一,成果赫然。但西方的研究都站在西方的立场上、弘扬西方的价值观念。这在英帝国研究中也是如此,以致今天的英帝国研究领域中,西方话语充斥其间,形成西方的一统天下。本书对英帝国的历史作细致的剖析,通过深研究,提出中国学者自己的诠释体系。 全书根据英帝国史的客观演,分八个阶段行讨论。 *阶段是英帝国的萌生期,这一时期,英国民族国家始形成,为海外扩张提供了制度保障。英帝国的萌生是民族国家的派生物,都铎王朝是英帝国的孕育人。本卷主要解释民族国家与英帝国萌生的关系,以及英国走上帝国扩张之路的背景与条件。 17世纪,英帝国从初生到形成。17世纪英国经历了政治大动荡,各种政体走马灯似地替换。但所有政府在帝国问题上却立场一致,都尽力扩张殖民地。这种现象背后是这样一个事实,即英国从民族国家形成起,就成为重商主义性质的国家。重商主义要求殖民地,早期英帝国是重商主义帝国。 18世纪是英帝国的第三阶段,是重商主义帝国战争的阶段,战争的规模逐渐从欧洲扩展到世界,始出现“世界的”大战。所有这些战争都是重商主义性质,英国与其他重商主义国家(西、葡、荷、法等)争夺海洋控制权,为重商主义而鏖战。本卷主要研究帝国战争的本质,重商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就在英国败所有对手、几乎赢得海洋霸权的时刻,美国革命却瓦解了英帝国。这是殖民帝国内在危机的*次大暴露: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必定要对抗,结局一定是帝国解体。不过在那个时代,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相反,英国政府从美国革命中吸取教训,调整了殖民政策,以致短短三十年之间,又形成一个崭新的帝国,即“第二帝国”。这是英帝国的第四阶段:新旧交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重商主义帝国渐次退出,新理念和新地域构成了新帝国。本卷主要研究了导致帝国生命更新的机制。 新帝国的基础是工业革命,其巨大的生产力和廉价的工业品成为新帝国的力量源泉。英国在实现自由贸易的过程中夺取了世界霸权,它着“自由贸易”的旗帜,将触角伸向全世界。就在这个时候,“自由帝国主义”理论出现了,它提倡“无形帝国”,认为英国不需要殖民地,只需要“自由贸易”。一个老牌的殖民国家,却“不要殖民地”了,这是为什么?这是英帝国的第五个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就在帝国的旗帜高高飘扬、大英帝国如日中天时,英国却始走下坡路了。其他国家追赶工业化,破了英国的工业霸权,也破了它的殖民霸权。英国再一次调整殖民政策,投到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去,“无形帝国”又变成“有形帝国”,英帝国也完成了“日不落”的使命。可是,帝国的内在逻辑仍然在起作用:就在英帝国看似*辉煌时,新的解体又始了。对英帝国的第六阶段,本卷重分析了帝国内在逻辑的必然性。 为拯救帝国,英国政治家再一次使尽解数,试图用“帝国联邦”来代替帝国,建立世界性的“联邦共同体”,在大世界中建立一个“英国的”小世界。英帝国在第七个阶段上试图完成这个转型,但转型没有成功。本卷解释了这一转型失败的原因和实质,涉及英国的观念、价值、制度结构等等。 二战结束后,英帝国骤然瓦解,其速度令人诧异。尽管有政治家构想出“第三帝国”的方案,试图在苏伊士以西维持帝国;但人们普遍以为:英国人深知时务,主动撤离,完成了“非殖民化”。果真如此吗?并不是。本卷研究发现,英国人在不同地区的撤离方式是不同的,有和平退出,有战争对抗。原因是,和平与战争都服从相同的帝国目标:构建一个实质性的“英联邦”,以维护英国的大国地位,这就是所谓“非殖民化”的本质。不过英国的梦想还是破灭了,英国的大国地位也随之破灭:英帝国寿终就寝。
每满80减40 英帝国史(八卷本)得到罗振宇“双十一”直播推荐图书! 中国学者撰写的全景式英帝国史!英国史权威学者钱乘旦教授领衔,十余位专家历时二十年写作!
英帝国史(八卷本)得到罗振宇“双十一”直播推荐图书! 中国学者撰写的全景式英帝国史!英国史权威学者钱乘旦教授领衔,十余位专家历时二十年写作!
主编,钱乘旦
¥290.00
本书是中国学者撰写英帝国史的扛鼎之作。 二战后,“帝国”与“后殖民”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门之一,成果赫然。但西方的研究都站在西方的立场上、弘扬西方的价值观念。这在英帝国研究中也是如此,以致今天的英帝国研究领域中,西方话语充斥其间,形成西方的一统天下。本书对英帝国的历史作细致的剖析,通过深研究,提出中国学者自己的诠释体系。 全书根据英帝国史的客观演,分八个阶段行讨论。 *阶段是英帝国的萌生期,这一时期,英国民族国家始形成,为海外扩张提供了制度保障。英帝国的萌生是民族国家的派生物,都铎王朝是英帝国的孕育人。本卷主要解释民族国家与英帝国萌生的关系,以及英国走上帝国扩张之路的背景与条件。 17世纪,英帝国从初生到形成。17世纪英国经历了政治大动荡,各种政体走马灯似地替换。但所有政府在帝国问题上却立场一致,都尽力扩张殖民地。这种现象背后是这样一个事实,即英国从民族国家形成起,就成为重商主义性质的国家。重商主义要求殖民地,早期英帝国是重商主义帝国。 18世纪是英帝国的第三阶段,是重商主义帝国战争的阶段,战争的规模逐渐从欧洲扩展到世界,始出现“世界的”大战。所有这些战争都是重商主义性质,英国与其他重商主义国家(西、葡、荷、法等)争夺海洋控制权,为重商主义而鏖战。本卷主要研究帝国战争的本质,重商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就在英国败所有对手、几乎赢得海洋霸权的时刻,美国革命却瓦解了英帝国。这是殖民帝国内在危机的*次大暴露: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必定要对抗,结局一定是帝国解体。不过在那个时代,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相反,英国政府从美国革命中吸取教训,调整了殖民政策,以致短短三十年之间,又形成一个崭新的帝国,即“第二帝国”。这是英帝国的第四阶段:新旧交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重商主义帝国渐次退出,新理念和新地域构成了新帝国。本卷主要研究了导致帝国生命更新的机制。 新帝国的基础是工业革命,其巨大的生产力和廉价的工业品成为新帝国的力量源泉。英国在实现自由贸易的过程中夺取了世界霸权,它着“自由贸易”的旗帜,将触角伸向全世界。就在这个时候,“自由帝国主义”理论出现了,它提倡“无形帝国”,认为英国不需要殖民地,只需要“自由贸易”。一个老牌的殖民国家,却“不要殖民地”了,这是为什么?这是英帝国的第五个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就在帝国的旗帜高高飘扬、大英帝国如日中天时,英国却始走下坡路了。其他国家追赶工业化,破了英国的工业霸权,也破了它的殖民霸权。英国再一次调整殖民政策,投到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去,“无形帝国”又变成“有形帝国”,英帝国也完成了“日不落”的使命。可是,帝国的内在逻辑仍然在起作用:就在英帝国看似*辉煌时,新的解体又始了。对英帝国的第六阶段,本卷重分析了帝国内在逻辑的必然性。 为拯救帝国,英国政治家再一次使尽解数,试图用“帝国联邦”来代替帝国,建立世界性的“联邦共同体”,在大世界中建立一个“英国的”小世界。英帝国在第七个阶段上试图完成这个转型,但转型没有成功。本卷解释了这一转型失败的原因和实质,涉及英国的观念、价值、制度结构等等。 二战结束后,英帝国骤然瓦解,其速度令人诧异。尽管有政治家构想出“第三帝国”的方案,试图在苏伊士以西维持帝国;但人们普遍以为:英国人深知时务,主动撤离,完成了“非殖民化”。果真如此吗?并不是。本卷研究发现,英国人在不同地区的撤离方式是不同的,有和平退出,有战争对抗。原因是,和平与战争都服从相同的帝国目标:构建一个实质性的“英联邦”,以维护英国的大国地位,这就是所谓“非殖民化”的本质。不过英国的梦想还是破灭了,英国的大国地位也随之破灭:英帝国寿终就寝。
每满80减40 丝绸之路的世界
丝绸之路的世界
海尔曼•约瑟夫•弗里施
¥19.99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丝绸之路史。作者海尔曼·约瑟夫·弗里施先生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描述了丝绸之路的地理地貌,并对沿路不同国家、文化予以展望。他记述了那些对丝绸之路的发展和持续曾经以及仍然甚至在将来依然非常重要的地方和场所,从而令读者了解到丝绸之路上那些东亚、中亚以及西亚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独特魅力,借助引人注目的照片和生动鲜明的文字,令读者穿越古今,有身临其境之感。
每满80减40 滑铁卢:决定欧洲命运的四天(大量新近史料、多元参战视角,以小时计量这场结束拿破仑欧洲霸权的决定性会战!)
滑铁卢:决定欧洲命运的四天(大量新近史料、多元参战视角,以小时计量这场结束拿破仑欧洲霸权的决定性会战!)
蒂姆·克莱顿
¥39.99
1815年6月15—18日,法军和反法联军在布鲁塞尔附近进行了3场决定欧洲命运的战斗。在滑铁卢战役200周年之际,蒂姆?克莱顿通过广泛引用新近发现的史料,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精细入微地重新评估了滑铁卢战役这一陈旧的传奇,力图揭示整场战役中大小事件的真实次序,以便正确考量困扰滑铁卢战役的种种争议,同时致力于阐述各方观点,从法国人、德意志人、荷兰人和比利时人,以及英国人的角度描绘了滑铁卢战役的全景图,由此尽可能提供一份由各国军队在其中扮演角色的公正记述。本书也生动地讲述了在马匹、步枪和大炮混杂的时代后一次重要的战役中那些遭遇疯狂行军、恶劣天气、残酷的战斗,却仍然具备非凡勇气的人的故事,向普通读者展现参战者的生活和思想掠影,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这场战役。
每满80减40 英帝国史·第二卷 英帝国的形成
英帝国史·第二卷 英帝国的形成
主编,钱乘旦 著者,黄光耀
¥36.00
本书是中国学者撰写英帝国史的扛鼎之作。 二战后,“帝国”与“后殖民”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门之一,成果赫然。但西方的研究都站在西方的立场上、弘扬西方的价值观念。这在英帝国研究中也是如此,以致今天的英帝国研究领域中,西方话语充斥其间,形成西方的一统天下。本书对英帝国的历史作细致的剖析,通过深研究,提出中国学者自己的诠释体系。 全书根据英帝国史的客观演,分八个阶段行讨论。 *阶段是英帝国的萌生期,这一时期,英国民族国家始形成,为海外扩张提供了制度保障。英帝国的萌生是民族国家的派生物,都铎王朝是英帝国的孕育人。本卷主要解释民族国家与英帝国萌生的关系,以及英国走上帝国扩张之路的背景与条件。 17世纪,英帝国从初生到形成。17世纪英国经历了政治大动荡,各种政体走马灯似地替换。但所有政府在帝国问题上却立场一致,都尽力扩张殖民地。这种现象背后是这样一个事实,即英国从民族国家形成起,就成为重商主义性质的国家。重商主义要求殖民地,早期英帝国是重商主义帝国。 18世纪是英帝国的第三阶段,是重商主义帝国战争的阶段,战争的规模逐渐从欧洲扩展到世界,始出现“世界的”大战。所有这些战争都是重商主义性质,英国与其他重商主义国家(西、葡、荷、法等)争夺海洋控制权,为重商主义而鏖战。本卷主要研究帝国战争的本质,重商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就在英国败所有对手、几乎赢得海洋霸权的时刻,美国革命却瓦解了英帝国。这是殖民帝国内在危机的*次大暴露: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必定要对抗,结局一定是帝国解体。不过在那个时代,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相反,英国政府从美国革命中吸取教训,调整了殖民政策,以致短短三十年之间,又形成一个崭新的帝国,即“第二帝国”。这是英帝国的第四阶段:新旧交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重商主义帝国渐次退出,新理念和新地域构成了新帝国。本卷主要研究了导致帝国生命更新的机制。 新帝国的基础是工业革命,其巨大的生产力和廉价的工业品成为新帝国的力量源泉。英国在实现自由贸易的过程中夺取了世界霸权,它着“自由贸易”的旗帜,将触角伸向全世界。就在这个时候,“自由帝国主义”理论出现了,它提倡“无形帝国”,认为英国不需要殖民地,只需要“自由贸易”。一个老牌的殖民国家,却“不要殖民地”了,这是为什么?这是英帝国的第五个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就在帝国的旗帜高高飘扬、大英帝国如日中天时,英国却始走下坡路了。其他国家追赶工业化,破了英国的工业霸权,也破了它的殖民霸权。英国再一次调整殖民政策,投到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去,“无形帝国”又变成“有形帝国”,英帝国也完成了“日不落”的使命。可是,帝国的内在逻辑仍然在起作用:就在英帝国看似*辉煌时,新的解体又始了。对英帝国的第六阶段,本卷重分析了帝国内在逻辑的必然性。 为拯救帝国,英国政治家再一次使尽解数,试图用“帝国联邦”来代替帝国,建立世界性的“联邦共同体”,在大世界中建立一个“英国的”小世界。英帝国在第七个阶段上试图完成这个转型,但转型没有成功。本卷解释了这一转型失败的原因和实质,涉及英国的观念、价值、制度结构等等。 二战结束后,英帝国骤然瓦解,其速度令人诧异。尽管有政治家构想出“第三帝国”的方案,试图在苏伊士以西维持帝国;但人们普遍以为:英国人深知时务,主动撤离,完成了“非殖民化”。果真如此吗?并不是。本卷研究发现,英国人在不同地区的撤离方式是不同的,有和平退出,有战争对抗。原因是,和平与战争都服从相同的帝国目标:构建一个实质性的“英联邦”,以维护英国的大国地位,这就是所谓“非殖民化”的本质。不过英国的梦想还是破灭了,英国的大国地位也随之破灭:英帝国寿终就寝。
每满80减40 英帝国史·第五卷 英帝国的巅峰
英帝国史·第五卷 英帝国的巅峰
主编,钱乘旦 著者,张本英
¥36.00
【内容简介】 从拿破仑战争结束到19世纪末期,英国在海军力量、殖民地、商业贸易以及工业化上都发展到,成为无可匹敌的全球性强国。走上自由贸易之路的历史选择,从根本上说,既是 英国实现工业化的结果,又是英国获得世界经济霸权的契机。正是在实现自由贸易的过程中,英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世界经济霸权。
亚洲与一战
亚洲与一战
徐国琦
¥29.99
中国和日本在一战中博弈,其结果为日后历史走向埋下伏笔;印度和越南通过一战认识到自身的民族命运,战后谋求独立;朝鲜希冀通过战后西方国家的帮助而独立,*终失望地走上自主的程。各具特的五国在一战中纷纷视野,在战中或战后迎来民族觉醒。 我希望这本小书把一战更充分地带亚洲历史,同时也把亚洲人带一战国际史。我也希望这本书能让亚洲人民更好地了解他们共同的历史,为健康、和平的未来之旅奠定基础——这个未来只能是共有的,而不是各自独有的。
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08)
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08)
(日)土肥恒之
¥60.00
《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的大地(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08)》从1613年米哈伊尔·罗曼诺夫被选为沙皇开始,到1917年尼古拉二世在“二月革命”后退位,这三百年的时间里,俄罗斯处在罗曼诺夫王朝时期,从一个小邦国成为世界上疆域、民族多的国家,雄踞世界的北方。历代沙皇就像俄罗斯国徽上的双头鹰一样,同时注视着东方和西方:继承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传统,积极参与欧洲事务,在摆脱“鞑靼的桎梏”之后,不断向东方拓展领土,一直到太平洋。日本著名的俄国史学者土肥恒之,以罗曼诺夫家族三百年的统治为中心,尝试对俄罗斯社会史做一个整体性描绘。
每满80减40 希腊精神
希腊精神
(美) 汉密尔顿, 著
¥11.02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黎明,也是人类文明灿烂的时光。在谈论希腊的著作中,《希腊精神(精)》极具吸引力的一本。依迪丝·汉密尔顿专著的《希腊精神 (精)》介绍了希腊鼎盛时期的作家,如品达,如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如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等;介绍了古希腊的文学、艺术、宗教;介绍了古希腊人的精神与理性以及古希腊人对待世界的方式等等。作者用优美的文笔描绘了希腊辉煌时代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每满80减40 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世界通史(套装共2册)
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世界通史(套装共2册)
菲利普·范·内斯·迈尔斯
¥70.00
《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世界通史》为迈尔斯教授编写的世界通史教科书。 《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世界通史(上册)》内容从史前人类开始,至中世纪;《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世界通史(下册)》攘括整个近代史,截止于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世界通史。
理想国译丛039 第三帝国三部曲:当权的第三帝国(下册)
理想国译丛039 第三帝国三部曲:当权的第三帝国(下册)
(英)理查德·J.埃文斯(Richard J. Evans)
¥90.50
和平的纳粹德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在纳粹党当权之初,没有人认为它会掀起又一场战争浩劫。在短短的六年间,它实行了一系列铁腕政策,镇压政治运动,整顿就业市场,刺激经济复苏,整合民间机构,造民族共同体。正当德国人适应着新秩序带来的急剧变化,因繁荣稳定的假象而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却不知不觉地被绑在纳粹的战车上,高速驶向滚滚硝烟之中。原来,和平的纳粹德国是为发动战争而服务的。 在这部包罗万象、扣人心弦的历史巨著中,理查德·J. 埃文斯通过爬梳二战前纳粹德国在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政策和影响,以海量的数据分析与官方档案描绘了第三帝国极权统治的狰狞面貌,以生动的私人材料与亲历记录勾勒出普通德国人在这段历史中的鲜活命运,揭露了纳粹党如何以残暴血腥的独裁手段将德国改造成一架全力冲刺的战争机器。
每满80减40 广岛倒计时:核爆前惊心动魄的21天
广岛倒计时:核爆前惊心动魄的21天
(英)史蒂芬•沃克(Stephen Walker)
¥23.92
       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日本时间),一颗名叫“小男孩”的炸弹在广岛上空爆炸并被写了历史。*颗被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当即造成7万人死亡,核辐射诱发的癌症以及其他并发症还将夺走超过20万人的生命。关于爆炸当时的情况以及爆炸后续的影响已经有太多太多的著述。      在这本与众不同的《广岛倒计时》中,作者史蒂芬·沃克以冷静、克制的文笔描述了广岛原子弹爆炸前惊心动魄的21天以及爆炸后18个小时的一切:从美国在洛斯阿拉莫斯行的原子弹核爆试验到“三巨头”之间的外交博弈;从提出原子弹概念的科学家反对使用这一“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到强硬派坚持无需警告就直投弹;从轰炸机组“忍辱负重”苦练高难度的飞行动作到一名狂放的飞行员向日本皇宫投下炸弹;从一对广岛恋人在爆炸前度过的美好一夜到爆炸后目者描述的那“地狱一瞥”……每翻过一页,你都能感受到时间在嘀嗒嘀嗒地流逝,感受到一场灾难正在越来越近。*终,你将与书中的人物一起,经历核爆前那漫长的30分钟,3分钟,45秒钟,并与幸存者一起见证爆炸后的惨状:那些炭化到不成人形的尸体、横扫一切的火焰风暴、全身被烧焦到已分不清是男是女的“行尸走肉”……      本书资料异常丰富详实,作者的资料来源包括:对超过40位成书时仍然健在的轰炸机机组成员、参与研发原子弹的科学家、广岛核爆的幸存者以及相关领域的历史学者的采访记录;当事人及其亲人的回忆录和信件;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档案馆等权威机构的解密文件;相关领域历史学家的学术著述;由美国国家档案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档案馆、广岛和平纪念馆、杜鲁门总统图书馆、“曼哈顿计划”遗产保存协会以及多位亲历者提供的照片。      各界媒体对《广岛倒计时》给予了极高的赞誉,并屡屡将本书与另一本广岛核爆题材的佳作约翰•赫西的《广岛》行对比。有不止一家媒体认为本书“可以与约翰•赫西长盛不衰的《广岛》比肩”,著名媒体《华盛顿邮报》更是认为与《广岛》相比,“史蒂芬•沃克描绘出了一幅更为宏大的图景”。      在本书中,史蒂芬•沃克从未渲染过仇恨,而是从多个角度冷静的描述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呈现出战争,尤其是核武器的可怕。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这部佳作于2006年获得了著名的戴顿文学和平奖(Dayton Literary Peace Prize for Nonfiction)。
每满80减40 伟大的非洲探险者——从布鲁斯、蒙戈·帕克到利文斯顿、斯坦利
伟大的非洲探险者——从布鲁斯、蒙戈·帕克到利文斯顿、斯坦利
(英)威廉·H. G. 金斯顿 (英)查尔斯·拉思伯恩·洛 著 龚雅静 译
¥46.80
本书讲述了自18世纪末期始的欧美对非探险的历程,内容多采自探险者本人的记录,涉及詹姆斯·布鲁斯、蒙戈·帕克、大卫·利文斯顿、亨利·莫顿·斯坦利等。他们探险所及的范围几乎涵盖整个非洲内陆地区,从尼日尔河领域到尼罗河源头,从撒哈拉沙漠到赤道雨林、南部非洲。在这些探险者的努力下,非洲的整体面貌终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呈现出来。历次探险过程中亦不乏欧美人与非洲人的互动,从中可以管窥19世纪及其前后欧美与非洲关系的一角。
重新发现欧洲:西班牙何以成为西班牙
重新发现欧洲:西班牙何以成为西班牙
(英)杰里米·布莱克
¥23.99
号称强国的西班牙,它一千多年都在收复失地?一个日不落帝国,为何极盛而衰,塞万提斯戏剧早有预言?西班牙人热情洋溢,但统治者却是权谋高手?都说西班牙交通发达,可他们一度出门只能骑驴?严酷环境与历史战争,究竟是什么塑造了西班牙? 著名历史学家杰里米·布莱克用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材料,讲述了不为人知的西班牙历史。从古罗马浴血奋战反抗王权的边陲小国,到大发现时代的航海帝国,再到20世纪反对独裁者的革命先锋。本书以著名历史事件对现实的交错影响为主线,从环境、人口、政治、经济、饮食生活等角度,深刻画了西班牙历史的全貌,在2500年当中自由穿梭。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昔日的海上霸主、革命摇篮和如今的艺术大国如何缔造成形。
重新发现欧洲:法兰西何以成为法兰西
重新发现欧洲:法兰西何以成为法兰西
(英)塞西尔·詹金斯
¥23.99
我们要想了解今天的法国,就必须理解其历史沿革。要想了解法国人对共和制的担忧,就得回溯法国大革命;要想认识法国先的教育体系,就得寻访拿破仑;要想体会拉辛戏剧的力量,就得把握路易十四人生中的紧张与矛盾;要想明白优雅法语的发展,就得寻访罗马帝国统治下的高卢地区。 法国扣人心弦的历史,在革命与王权、艺术化与世俗化之间摇摆,这并非因为它喜怒无常的性格,而是源于它在欧洲大陆身处包围的地理位置。因此,法国的身份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关系所决定的,从罗马帝国到拿破仑战争,再到“二战”后的英国和美国,各种各样的冲突关系塑成了今天的法兰西。
里程碑文库 第一辑
里程碑文库 第一辑
(英)詹姆斯·汉密尔顿,(英)詹姆斯·艾德礼,(日)三杉隆敏,等
¥179.99
大英博物馆: 作为世界上ZUI悠久、规模*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从一座胡乱堆放着藏品的小仓库,历经几百年,逐渐发展成了拥有800多万件跨越人类文明发展全过程的各类藏品并享誉世界的公众博物馆。它创造过许许多多的*,收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宝藏,但它是如何出现的?作为一座面向公众的博物馆,它又是如何去吸引那些“好学求知之人”的? 本书作者詹姆斯·汉密尔顿从收藏家汉斯·斯隆爵士讲起,带领读者回顾了这座命运坎坷的博物馆成立之初的社会、文化背景,其后逐渐扩张的过程,以及在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那些人,和博物馆本身对英国乃至世界的深远影响。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极为知名的作品之一。这幅画诞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也有着自己的特殊使命——在海外为西班牙共和国摇旗呐喊。它以独特的毕式元素,抽象地展现了战争给生命带来的痛苦,却没有更加具体地展示那个它为之而生的具体事件与地点——在西班牙内战爆发后遭到纳粹德国轰炸后的巴斯克小镇格尔尼卡。 也正因为如此,《格尔尼卡》并没有随着西班牙共和国事业的失败而被历史遗忘,反而不断被新的历史事件重新唤醒,并逐渐登上神坛,成了永恒的反战符号。在本书中,詹姆斯·艾德礼为我们深度解析了这幅旷世名作的来龙去脉、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了无数现代艺术家,并在不断变迁的社会形态中被赋予了永恒的价值。 光之城: 1853年,法国国王路易·拿破仑指派塞纳河省长乔治-欧仁·奥斯曼开启了一项庞大而雄心勃勃的市政改造公共工程。这项改造计划——尽管其间夹杂着战争、革命、腐败和破产——不但让巴黎的面貌焕然一新,还为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城市规划树立了一个典范,并开创了现代巴黎经久不衰的城市布局。 林荫大道、公园、广场、火车站、百货商店,以及全新的公共卫生系统,缀成了它的生命。这场历时十五年的城市革新项目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今天的城市建设者能从中吸取什么经验,让城市变得更宜居、更人性?本书作者鲁伯特·克里斯琴将带领我们回到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巴黎,看它如何从一个污水横流、贫民窟遍地、疾病缠绕的中世纪破旧城市,一跃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光之城”。 摩天大楼: 作为现代都市必不可少的建筑元素,摩天大楼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世界上第YI座使用玻璃作为外墙主体的摩天大楼,是芝加哥的瑞莱斯大厦,竣工于1895年。它开拓性的建筑结构是20世纪高层建筑的核心元素,也成为很多现代化建筑信奉的宗旨。 它是怎么出现的?其建筑过程又经历了怎样的技术和理念革新?克鲁克香克在本书中带领我们回到了那个时代的芝加哥,讲述了瑞莱斯大厦如何为20世纪城市建筑以及建筑工程学主流奠定了基础,还有当时的杰出人物,如路易斯·沙利文、约翰·威尔伯恩·路特和丹尼尔·H. 伯纳姆的故事,并且展望了继承瑞莱斯大厦血统的其他建筑,如1902年的纽约熨斗大厦,以及21世纪那些“自视甚高”的摩天大楼建筑,带我们走进一段段或惊人、或诡异的故事。 陶瓷: 人们掌握了生火的技能之后,偶然间发现在优质黏土上烧火,黏土会变得坚硬,这就是陶瓷的起源。当火与土相遇,陶瓷艺术就产生了。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陶器开始,人类的窑烧技术在不断失败中进步,也随着人类的足迹不断传播。 在中国,陶瓷的产生已有三千年的历史,经历了由陶到瓷,再到陶瓷并驾的发展历程,其间诞生了青瓷、白瓷、秘色瓷、三彩瓷、五彩瓷、青花瓷等独特的种类。而在西域的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等地,也发展出具有异域特色的陶瓷工艺,并风靡一时。通过陆上与海上的贸易通道,中国的瓷器吸收了西域的特质,西方人也为中国陶瓷之美所折服,从此陶瓷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千年来,散落在全球各地港口、海岸的瓷片,连接成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以景德镇为中心的中国陶瓷,是将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的里程碑。 英国皇家学会: 英国皇家学会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科学机构之一,为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牛顿、达尔文、列文虎克、玻意耳、霍金等科学巨人都曾是它的会员。靠着一代又一代杰出会员的不懈努力,历经三百多年的不断成长与变革,学会从一个由爱好者自发成立的“无形学院”,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科学*前沿的机构之一。 阿德里安·泰尼斯伍德在本书中带领我们回顾了皇家学会诞生之初面临的困境与偏见,为取得社会承认做出的不懈努力,以及为了推广实验科学所走过的崎岖道路。随着时间推移,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在带来颠覆性变化的同时,诸多问题随之而来,如何开展科学研究也需要反思。因此,学会的座右铭——“不人云亦云”,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警示我们不可盲信他人之言。
每满80减40 正德十六年欧洲那些事儿
正德十六年欧洲那些事儿
马瑞民
¥27.30
本书内容以正德十六年(1521年)为中心,向前向后延伸到正德和嘉靖两位皇帝整个统治期,整个周期约六十年。 在此之前的欧洲各国,其经济、文化发达程度、综合国力尚不如大明帝国,远远不如。然而,就在这六十年里,欧洲通过大航海、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就像装上了三枚火箭推器,加快了速度,超过了大明。 让我们在轻松中,在幽默中阅读欧洲这些人,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