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传
¥16.99
在贺知章眼中,李白是“谪仙人”;在杜甫的笔下,李白是“饮中仙”。他还是光明俊伟的翰林学士,是侠义纵横的朋友,是弃市学仙的道士……他是迷一样的存在,他的身世家人,他的君臣遇合,他的离世飞升,无不被谜团层层包裹,疑窦丛生。安旗先生对此做了认真的考订,并用饱含深情的笔调叙述了“诗仙”不平凡的一生。


杨绛传(周年纪念经典版本)
¥4.00
作者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将杨绛先生的一生进行了叙述并配以作者自身的一些感悟。全书13万字,以序言、正文11章、后记三部分组成。不以考究派的做法撰写,而是在呈现杨绛一生的同时,辅以细致的环境、心理描写,语言温婉,十分符合当代年轻人的阅读习惯。比如为了支持丈夫钱钟书写《围城》,甘愿放下执笔的手包揽所有家务,当《围城》忠实的读者;比如和钱钟书一起留学,舍不得问父亲要学费而舍弃了自己钟爱的文学系,到后来虽然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却仍然保持朴素无华的生活状态,甘之如饴。今时今日,先生已离我们而去,但是这样一位低调朴实而人格才华闪闪发光的老人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品读,用心珍藏。


苏轼传
¥23.99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是艺术上的全才和天才。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充满波折。他晚年曾以“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是他对自己长期贬谪生涯的自嘲,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其诙谐的个性和坦荡的胸怀。苏轼通达时居中枢,为帝王师,为文坛领袖;落魄则屡遭迁贬,以致万里投荒,潦倒无依。这本传记以苏轼传世作品为依据,结合对宋代历史文化的分析,忠实而生动地叙写苏轼的人生轨迹、政治作为、文学创作,以及他领悟人生的思想升华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1.09
海伦·凯勒一生创作了14部文学作品,代表作就是这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包含《我的人生故事》、《走出黑暗》等作品,及其著名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有百余种译本,是持久不衰的畅销书,被很多国家定为青少年书,影响深远巨大,让无数人从逆境中重拾信心,踏上了成功的人生之路。在书中,海伦?凯勒以自传体形式,全景展现了自己不屈不挠的一生。 海伦·凯勒被视为20世纪富感召力的作家之一,在她88年的生命历程中,她强健的步伐,穿越过了87年静默而幽绝的时光,用全生命的热力奔走疾呼,将慈爱之手伸向世界。她为残疾人造福,致力于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建立有多家慈善机构。她被《时代周刊》评选为“人类十大偶像之一”,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 为了赋予这部从上个世纪传扬至今,并热力不衰的畅销经典新的光彩,将其纯美的精神理念更完美展现给读者,我们特别约请插画师精心绘图,推出全彩典藏纪念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衷心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在黑暗的命运中苦苦摸索的人们,以强劲的精神动力,昭示给人们无尽的内心光明!


你当像李白长风破浪
促销价:¥18.99|¥59.80
《你当像李白长风破浪》是人文艺术品牌「为你读诗」继《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之后,携手原班人马散文作家湘人彭二、国风画家符殊、朗诵家朱卫东造的一本关于诗仙李白的插画随笔集,通过月亮、少年、行旅、英雄、道教、愁楚、独处、多情八个侧面展现李白身上雄奇、瑰丽的生命之力,引领众人去探寻他的浪漫之核和潇洒之芯,让人们在这段追溯中,感受自己血脉中的从李白那里继承来的文化DNA将会如何跳动。


昨日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汉译传记丛书)
¥6.99
《昨日世界》这部回忆录从一位欧洲知识分子的视角再现了从19、20世纪之交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段欧洲史,展现了茨威格个人的精神历程,回顾了他与罗曼罗兰、维尔哈伦、麦绥莱勒、高尔基、里尔克、理查施特劳斯、赫尔策尔等文化界人士的交往,对带给欧洲和人类巨大创痛的两次战争的缘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冯内古特:最后的访谈
¥14.99
在漫长的写作生涯中,冯内古特的小说、剧本和随笔获得了国际范围内的广泛赞誉。在这本贯穿其一生的访谈录中,我们能够知晓是什么驱动了冯内古特去写作,他对自己作品的*终评价,他如何踏上写作之路,其家族和家庭对他一生价值观的形成的影响,以及他战争经历中的作家身份。 “他能够在二战中仗,从恶名昭著的德累斯顿轰炸中幸存,失去朋友、妻子和无数所爱之人,在经历美国历史*近二十年的动荡之后,仍然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没有伤害’,并把这句话刻在了墓碑上,或许还伴随着大笑。上帝保佑您,冯内古特先生,无论您身在何处,谢谢您所做的一切。” 冯内古特 x 《巴黎评论》 身为二战老兵,冯内古特希望他死的时候能有军礼厚葬,号手奏乐,国旗盖棺,鸣响礼炮。这是他一直都向往的东西,然而,除非他战死沙场才能得到。 冯内古特 x 《国家》 德累斯顿的轰炸让我了解了一种现象,就是我的失忆和那些经历过雪崩、洪水和大火的人们一样,人的大脑里有某种装置,在灾难超过一定水平后,会关掉我们的记忆。 冯内古特 x 约瑟夫•海勒 我认为男性一直怀疑女性比他们更强大、更优秀,这是从他们母亲身上感受到的。 冯内古特 x 《别笑》 库尔特•冯内古特成长于大萧条时代,他的家庭并不鼓励艺术追求。冯内古特的父亲推动孩子们朝理性主义前,他坚信科学是一切的答案,而非艺术。 冯内古特 x 《美国航空杂志》 冯内古特总是让我们尽全力去成为*好的自己,并不懈地敲我们的笑穴。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感激的事情。

天才的编辑
¥33.50
普利策传记奖得主,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追迹20世纪美国文学传奇“伯乐”珀金斯的非凡生涯。 美国出版史上,鲜有比麦克斯?珀金斯更具传奇色彩、更像谜一般的人物。他发现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多位伟大的文学天才,以激发作者写出其*作品的能力而闻名。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致力于寻找时代新声、培养年轻作者,单枪匹马挑战几代人固定下来的文学品位,掀起了20世纪美国文学的一场革命,并渐渐改变了“编辑”这一职业的作用。他是作者们“矢志不渝的朋友”,与他们共渡写作的难关,给他们毫无保留的支持和创造性的建议。菲茨杰拉德称珀金斯为“我们共同的父亲”,海明威把《老人与海》题献给他以表对他的敬意。作为一位文学编辑,珀金斯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条:书属于作者。 著名传记作家、普利策奖得主A. 司各特?伯格凭借大量一手资料,引人胜地再现了珀金斯非凡的一生。20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学出版*炽热的中心和现场,编辑人与重要作家交往合作的细节内幕,《了不起的盖茨比》《太阳照常升起》《天使,望故乡》等等文学杰作诞生的始末,在伯格生动精彩、充满悬念的讲述中一页页得以还原。本书是一位编辑大师扣人心弦的文学传记,也是一个时代的肖像,“一部叹为观止的文化史力作”(《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2016年,改编影片《天才》上映,由科林·费斯、裘德·洛、妮可·基德曼等主演,选柏林电影节。中文版封面使用精美剧照,获电影片方正式授权。


杨绛传: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
¥9.40
本书叙写了杨绛的百年人生,包括童年成长、家庭变迁、求学历程以及与钱钟书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尽现了一位非凡女性的魅力——既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翻译家,是慈爱包容的贤妻良母,又是安分守时的智者,还是一位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骨子里又有着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作者搜集阅览了大量关于杨绛的资料,用丰富翔实的细节,温暖细腻的笔触,恰如其分地浓缩了杨绛一生的智慧精华,给读者以人生的启示,无穷裨益。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海子的故事
¥4.36
海子,原名査海生,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生于1964年3月24日,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本书以小说的艺术手法讲述海子这位诗人短暂的一生,让读者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影响力的诗人多一些理解以及对诗歌的关注。 “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将和他一同得到荣耀。”一个在灵魂的深处与自我搏斗的人。他的自尽,仿佛代表我们这代人早夭的青春;而今我们正在老去,他却一直还在那样年轻着。 ——野夫 原来这是在面对自己的青春时代,已经过去、永不复返的天真时代。可以说,这是一代有心者集体的良心记录。 ——李斯 海子,迄今为止纯粹的青春写作者。80年代诗歌到他为止。李斯先生历时20年积累思痛力作,揭秘天才诗人成长与陨落的细节,向我们再现了一个真实生动的1980年代。每个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青春,踌躇满志、怀抱赤子之心、梦想远方又困于现实,恋爱、失恋,再恋爱、再失恋,这些构成闪亮的日子铭记在生命中。海子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直抵人心的抒情短诗。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在德令哈》 今夜我不会遇见你。今夜我遇见了世上的一切,但不会遇见你。——《山楂树》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答复》


鲁迅回忆录
¥5.99
本书是作者对于鲁迅先生的思想、工作、生活各方面的追忆与记述,曾在《新观察》杂志1960年第3期到第13期连载。鲁迅先生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伟大的共产主义者,经历了一段艰苦奋斗的道路。作者从几个方面真切地反映了这条道路,叙述了鲁迅先生早年的读书生活,十月革命和苏联文学对他的影响,反抗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及如何通过现实的阶级斗争后认识到“唯有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同时也谈到了鲁迅先生和瞿秋白同志亲密愉快的会见,与作者共同向往苏联的炽热心情等。通过这些叙述,可以看到鲁迅先生——这位“五四”以后,我国文化新军的伟大和英勇的旗手的强烈的战斗精神。


司马光传
¥32.00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学识渊博,不仅在史学领域,在经学、诸子学、文字学、音韵学等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自成一家。而他温良谦恭、刚正不阿的品格,他表里如一、始终如一的“诚一之德”,也感动了天下之人。本书细述司马光一生的事迹和他身处的时代,探析他的政治作为对宋王朝的深远影响;以《资治通鉴》为中心,揭示他伟大的史学成就;并深阐述司马光中和、和合的哲学思想,和平、统一的政治思想以及“华夷如一,华夷两安”的民族思想。 此外,本书还附录《司马光简谱》,列举司马光生平大事和著作撰写时间,是很实用的文献资料。


路遥传
¥6.99
路遥的短暂人生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光焰,其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影响了千千万万普通读者。然而,英年早逝的路遥的人生状态始终像谜一样地困扰读者。《路遥传》的作者是路遥生前的忘年交、路遥文学馆馆长以及路遥研究界的权威之一,掌握丰富的一手资料,披露了大量路遥不为人知的往事,还原路遥的写作时代,展现他的写作精神。


杜甫传
¥5.99
冯至是继闻一多之后的又一位致力于杜甫研究、致力于向文学界和全社会传扬杜甫精神的著名诗人。《杜甫传》于1952年11月初版后,引起广泛的影响。1980年3月又出版了增订版,附录了三篇文章、一篇小说。本次重印,补一些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材料,包括冯至撰写《杜甫传》时所作的笔记、所绘的图表等材料,冯至参加纪念杜甫活动的照片,一些著名学者有关《杜甫传》的信笺,夏承焘《读<爱国诗人杜甫传>》书评一篇等。本次图文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于感受杜甫、理解冯至与《杜甫传》都有很大的帮助。


张爱玲传: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9.99
张爱玲1995年去世,至今仍是大众关注的热,本书《张爱玲传》严谨地以文献为依据,对张爱玲71年的人生及作品做了全面深的发掘,将张爱玲的作品与其经历、思想、情感等结合通,处处是由文见人的洞见,描写真实准确,生动感人。作者文笔清雅,如诗如歌,既不学究气,也不做作矫情,是值得收藏阅读的典籍。


进退舍得: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2
¥12.99
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年时期的苏东坡在政治、文学上的成就及其情感生活。在政治层面,苏东坡仕途坎坷,多次被贬,甚至卷“乌台诗案”的困局,但他不改一心为民的政治理想,体恤百姓,刚直不阿。在文学层面,他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继欧阳修成为第二个“文坛宗主”,写了很多流传至今的诗词,堪称*的一代奇才。在情感层面,该书主要讲到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她质朴贤淑,在苏东坡遭受排挤时,默默地照顾他,直至离人世。


史铁生评传
¥11.99
史铁生其实是一种生存景象,被死神一浸生命暗河的人,从健康,到残疾,到脏器败坏……到死亡,始终没有停止追索。自助和坚韧,生死之辩,贯彻他一生。对他而言,生活和精神都没有遮蔽。他的作品太重要了,跟他的生活紧紧咬合。 《史铁生评传》的作者叶立文是学者,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良好的文学修养,且史铁生是他心目中优秀的当代作家。所以,《史铁生评传》中动人的力量,就是来自这位学者的热情。作品中,作者再现了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也厘定了史铁生的创作之路,追索了史铁生作品中的哲理。 这是一部资料翔实、史论结合的作家评传。 作为一位思想者,史铁生从不讳言自己的精神痛苦和信仰危机,他在写作中不仅记述了存在的残缺与苦难,而且也通过考量生命价值的思想方式,向世人呈现了自我灵魂的无尽迷途。然而史铁生对人类存在有限性问题的思考,却常常会受制于“身残志坚”和“反抗绝望”一类价值偏见的束缚,因此人们也就很难看到他对于启蒙文学的精神突围,以及隐含其间的重要的思想价值。实际上与很多启蒙作家相比,史铁生时常会对人的主体性问题产生怀疑,他在弘扬人性力量的同时,也在不断追问造成生命奥秘的某种“更高力量”。可以说他对现代性语境下人之主体性神话的反思,尽管以宿命论的思想方式呈现出来,但却在神性之维重新考量了人类的有限性问题,由此形成的宗教救赎思想,不仅传达了作家个人的生命哲思,而且也有力颠覆了当代文学的启蒙神话。


苏轼传稿
¥20.26
本书以苏轼一生的文学道路为叙述的中心线索,介绍了其家庭和早年生活、初入仕途、在汴京、从杭州到湖州、调赴汝州、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等人生经历和过程。


我与冯至
¥24.90
《我与冯至》是冯至的夫人姚可崑在八十五岁时所写的一部回忆录,记录了她与冯至先生共同度过的一生,平实却充满温情。本书根据冯至夫妇两人的共同回忆,同时借助冯至先生发表的一些诗文以及日记,从两人“不不相识”、阔别两年后一起在德国学习、步婚姻写到回国后辗转北京、上海、昆明等地。记录期间的家庭生活、学习工作以及两人交游的朋友。回忆跨度从1928年到1965年,期间中国与世界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每个人都裹挟其中,如姚可崑所写:“我们和中国一般的老百姓一样,都不免要经历必然的苦难和欢乐……生活很平凡。平凡的人走着平凡的路。”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识
¥7.96
他出身官宦世家,却屡遭战火摧残和亲人离世之苦。仕之后,他同情“永贞革新”,结交革新志士,抨藩镇巨宦,勤政为民,造福一方百姓,深得爱戴。本书作者用唯美的文字,用全新的视角,对白居易的诗与人生行解读,挖掘人生沉浮背后的内心情怀。


话说金圣叹
¥11.56
中国文学思想是围绕着“知”的问题发展起来的(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它是孔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的“知”,是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的“知”,是刘勰“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文心雕龙·知音》)的“知”,是杜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偶题》)的“知”)一个作品被创作出来,就开始苦苦寻找能真正读懂它的读者。不管斗转星移、舆图换稿,只要还没有遇到那个“知音”者,它始终不会停下跋涉追寻的脚步。清初著名文人、诗论家徐增说:“作诗人人称好,毕竟有一人说不好,此一人可畏也;人人说不好,独有一人称好,此一人可恃也。吾生平立愿只要遇见此一人,生前不可得,待之身后可也;身后即不可得,待之千载后可也。”(《而庵诗话》)那么,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接受史上,是否有人曾使某些伟大的作品停下追寻的脚步,是否有谁能真正无愧“千古知音”的称号呢?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本书的评说对象金圣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