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每满80减40 大国的兴衰(下)
大国的兴衰(下)
(英)保罗·肯尼迪,
¥22.99
  《大国的兴衰》全书共分上下两册,对公元1500年以后各国的军事和经济地位作了综合比较,内容涉及了军事与国力、经济发展周期等诸多理论问题,是一部以全球性眼光综合分析诸大国国力此消彼长的著作,为那些渴望了解各大国经济、军事等国力对比不断变化趋势的当代读者,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   《大国的兴衰》的重仍未脱离传统史学的领域——经济史和军事史,但其内涵却有了质的变化。正如作者保罗·肯尼迪所言,《大国的兴衰》并非一部军事史,也不是一部经济史。他通过追述公元1500年后世界经济力量的变化,描绘了国际体系中的一流强国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过程中,经济和军事战略的相互影响。   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不光将军事冲突同经济变革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而且在论述国际权力体系与全球经济秩序的关系时,能对公元1500年以来的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思想、社会、地理、外交等方面综合研究,勾勒出这一历史时段的总貌。这种写法独树一帜,破了陈陈相因的传统,使《大国的兴衰》具备了全球性的宽广视野、引人思索的新颖观,旁征博引翔实的历史资料并富含逻辑严密的有力论证,因此《大国的兴衰》在1988年出版后引起了美国学术界、政界与读书界的震动,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国的兴衰(下)》是《大国的兴衰》的下部,重论述自次世界大战至苏联解体前,世界各主要大国国力“此消彼长”的情况。
每满80减40 世界简史+中国简史(套装共2册)
世界简史+中国简史(套装共2册)
[英] 威尔斯,吕思勉
¥6.00
《中国简史》分绪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结论六篇,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叙述了从远古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历史大势、制度沿革、文化发展。在形式上一改长篇大论的说教,篇篇短小精干、易读易解,无半点枯涩呆板;内容上不仅条理清晰,而且极多新颖独到的见解,可以说是吕思勉的通俗的一部中国通史。 《世界简史》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世界史,内容涵盖了从人类文明的开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欧洲文艺复兴、英国工业革命、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都有独到的见解和论述。此外该书还涉及了东方的文化,包括儒家和道家。
每满80减40 世界史的故事·从三国鼎立到诺曼征服
世界史的故事·从三国鼎立到诺曼征服
(美)苏珊·怀斯·鲍尔
¥76.50
《世界史的故事?从三国鼎立到诺曼征服》包括“世界史的故事”系列的第3册和第4册,讲述古典时代晚期到中世纪早期的历史。 03 大帝国的兴衰(前1世纪—6世纪) 基督教和佛教快速兴盛起来,而罗马帝国、汉帝国、笈多王朝等帝国则日趋腐朽,在内部的反叛和纵横草原的匈奴、鲜卑、哥特、嚈哒等族的入侵之下分崩离析,世界进入了持续动荡的时期。 04中世纪的到来(6世纪—11世纪) 动荡的局势渐渐结束,一系列新国家建立起来。在欧洲和中东,宗教成为非常强大的力量,也带来不断的纷争。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但基督教会终分裂。阿拉伯人建立的神权国家开疆辟土,中国经历了唐宋的盛世。
每满80减40 光荣与梦想2
光荣与梦想2
(美)威廉·曼彻斯特
¥30.99
  这不是一本书,这是一个时代。   自1974年问世以来,《光荣与梦想》一直为无数人念念不忘。这部伟大的作品巧妙地浓缩了美国从1932-1972年的40年丰富历史。著名通俗历史作家威廉曼彻斯特以数任美国总统的执政与竞选为明线,从让胡佛颜面尽失的“胡佛村”“胡佛车”等、罗斯福史无前例的四次当选,一路说尽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直至让尼克松下台的水门事件,同时不动声色地细致描画美国1932-1972年的40年社会发展历程,内容涵盖“补偿金大军”风潮、经济大萧条、人权运动、麦卡锡主义、种族隔离制度、两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研发、空间竞赛到冷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曼彻斯特将美国这40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艺术、科学、时尚、音乐、娱乐,甚至生活热点、妇女的服装潮流、口头语的变化、性观念的更迭全景式重现。曼彻斯特更将美国社会放在全球背景下描述,如此强烈的对比,勾起读者的强烈兴趣。   而为读者推崇的是,曼彻斯特对新闻写作手法的大师级运用。他将宏大的历史大部头变成了一幕幕精彩纷呈的连续剧。他在大事时采用宏观视角,又在细节处多线并进,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让读者穿梭于不同历史事件。在他的笔下,40年的点点滴滴尽现眼前,全书无处不在的历史厚重感和磅礴气势,与曼彻斯特恰到好处的幽默感相结合,让那一段久远的历史变得立体而鲜明。   正是因为这一切,《光荣与梦想》才被誉为经典,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这是一本了解美国精神气质缘起的书,也是一本启迪了无数作者的经典,更是无数人的精神导师,是任何人都不能拒绝的思想盛宴。 ?
每满80减40 东方劳伦斯
东方劳伦斯
王朝柱
¥19.99
历史将无可辩驳表明,日本陆军的既定政策就是(在中国)挑起各种争端,从各种挑衅事件中取利。
每满80减40 哈佛美国史
哈佛美国史
(美) 爱德华·钱宁,徐枫
¥7.96
  本书是爱德华·钱宁专门为美国学生撰写的一部关于美国历史的简明教材,它对此后的美国历史教科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通过这部历史著作,作者希望能唤起学生对历史的热爱,而不是死记硬背那些枯燥无味的历史事实。   本书对于国内读者了解美国历史文化,进而深入探究美利坚这个民族,无疑会有极大帮助。
奥斯曼帝国:五百年的和平(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05)
奥斯曼帝国:五百年的和平(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05)
(日)林佳世子
¥40.05
《奥斯曼帝国:五百年的和平(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05)》14世纪初的游牧小国,一跃成为囊括巴尔干半岛、阿拉伯世界和北非的大帝国。1453年,它攻陷君士坦丁堡,灭亡存在千年的拜占庭帝国,1529年,它陈兵维也纳城下,震撼哈布斯堡家族和整个欧洲。凭借官僚统治制度,奥斯曼帝国维持辽阔疆域内部500年的和平,发展出绚丽多彩的奥斯曼文化。然而,随着民族时代的到来,奥斯曼体制于19世纪初期崩溃。本书从1050年的安托利亚局势讲起,直至1922苏丹国被废,娓娓道来小亚细亚半岛千年历史变动。奥斯曼帝国并非只是伊斯兰国家,而是“天下”,是拜占庭帝国,以及巴尔干、安纳托利亚和阿拉伯地区文化传统的继承者。
东南亚:多文明世界的发现(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06)
东南亚:多文明世界的发现(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06)
(日)石泽良昭
¥41.94
《东南亚:多文明世界的发现(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06)》夹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东南亚,面容似乎总是半露半掩。中国、印度、阿拉伯、欧美……全世界的文明在此碰撞交汇,而在纷繁多样的表象之下,则是当地不变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这种非线性发展的多文明世界,或许是未来人类发展的选择。石泽良昭教授钻研东南亚历史五十余年,从遗址和碑文出发,重构吴哥王朝的历史全貌,展现东南亚昔日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独特的精神文化。
每满80减40 被掩盖的原罪:奴隶制与美国资本主义的崛起(好望角书系)
被掩盖的原罪:奴隶制与美国资本主义的崛起(好望角书系)
爱德华·巴普蒂斯特
¥47.20
长久以来,美国人倾向于将奴隶制视为一种前现代制度,属于这个国家的原罪。但是,年代的隔阂,割裂了奴隶制与美国后来成功的联系,这种看法对于数百万惨遭束缚的奴隶而言无疑是一种伤害。 历史学家爱德华?巴普蒂斯特告诉读者这样一个事实:在美国独立后的80年里,奴隶制的扩张推动了美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短短几十年,南方从沿海狭长地带的破旧烟草种植园,成长为横贯大陆的一个棉花帝国,为美国发展成为一个现代的资本主义工业经济体,下了重要基础。巴普蒂斯特认为,内战以前,美国经济上*大的创新是想尽办法通过奴隶制赚更多的钱。奴隶主通过强制迁移和严酷刑罚,强迫被奴役的非洲裔美国人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而从他们身上压榨出巨额利润,这才使得美国能够牢牢掌握工业革命的关键原料——棉花的世界市场,zui终成为一个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富裕国家。 巴普蒂斯特结合奴隶的口述、种植园的相关记录,以及报纸、政客、企业家、逃亡奴隶的有关陈述,对美国历史作了全新而又大胆的解读。他让读者认识到美国霸权深处的暴力,以及终结了奴隶制的生存欲望和反抗,而正是后者,创造了支撑美国zui深层次自由梦想的文化。
理想国译丛038 第三帝国三部曲:第三帝国的到来(下册)
理想国译丛038 第三帝国三部曲:第三帝国的到来(下册)
(英)理查德·J.埃文斯
¥54.37
德国在一战前曾是欧洲蕞富裕、蕞强大的经济体,反犹主义在政治中明显处于边缘地位。然而,起初只是一群*分子和恶棍的纳粹党人,在数年之中就把德国变成了一党独裁的国家,把一个极有教养的民族引向了道德、物质和文化的废墟与绝境。 本书透过德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还原纳粹攫取权力的过程,揭示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生动再现了导致第三帝国到来的混乱失序、经济灾难、暴力行径,以及社会的两极分化。
每满80减40 黄同学漫画二战史.2
黄同学漫画二战史.2
那个黄同学编绘
¥31.00
“黄同学漫画二战史”系列的第二部作品。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1914 年至1941 年的历史故事,向读者还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起因和战事经过,包括德国崛起、闪击波兰、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之战、珍珠港事件、莫斯科保卫战等;另外,还揭秘了纳粹藏宝,盘点了意大利的军事实力。 作者通过漫画的形式,带大家重回硝烟弥漫的二战战场,重温反法西斯战士们为了全人类的和平,用热血抒写的恢宏史诗。
每满80减40 黄同学漫画二战史(全两册)
黄同学漫画二战史(全两册)
那个黄同学编绘
¥48.00
“黄同学漫画二战史”系列两部曲。 部作品,作者通过漫画的形式,带大家重回硝烟弥漫的二战战场,重温反法西斯战士们为了全人类的和平,用热血抒写的恢宏史诗。本书内容包括著名战役、名将传奇、战场逸闻、武器简介等,通过本书,读者将对这场人类历大的战争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深的体会。 第二部作品系统地讲解了1914年至1941年的历史故事,向读者还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起因和战事经过,包括德国崛起、闪击波兰、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之战、珍珠港事件、莫斯科保卫战等;另外,还揭秘了纳粹藏宝,盘点了意大利的军事实力。
每满80减40 海上丝绸之路(一部海洋视角的亚洲史,再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文明兴衰更迭!)(汗青堂系列)
海上丝绸之路(一部海洋视角的亚洲史,再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文明兴衰更迭!)(汗青堂系列)
罗德里希·普塔克
¥24.43
15世纪初,中国的巨舰曾航行在东南亚和印度洋,其航程远达霍尔木兹、亚丁湾和东非海岸。当郑和于1405年首次发起远航时,葡萄牙尚未开始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西欧也并未涉足印度洋。在15世纪之前的数个世纪中,东亚与西亚之间的各条航线都掌握在亚洲人手中,本书揭示的便是这段时期被后人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条航线,以及沿线各文明的发展历史。 长期以来,贯穿东南亚与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被西方主导的地中海航路和大西洋航路掩盖。这条航路历史悠久,对于印度洋与太平洋沿岸各文明的交流和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至今,从东非到东亚的航海者们都遵循印度洋的季风节律,穿越极其遥远的距离彼此交流,互通有无,在经济、政治及文化等层面促使各个文明区域相互联系。 相比于大西洋航路,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海上丝绸之路”仍旧缺乏相关研究,在很多方面几乎仍是空白。而且由于记载稀少且混乱,当今人们对于历史上这条航路沿线的各个国家具体位置等信息知之甚少。尽管如此,对于这条航路的认识与研究仍旧有着深远的意义。 本书聚焦于自远古到葡萄牙殖民时代的印度洋及太平洋各个海域历史,严谨分析了影响古代航路变迁的各种要素、“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文明兴衰的原因及彼此之间的联系。此外,本书作者也详细介绍了印度洋与太平洋沿岸的各种古代航海技术以及商路上流通的各种贸易商品,诸多内容层层相扣,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条理分明的具体图景。
每满80减40 横渡孟加拉湾:自然的暴怒和移民的财富(第一部讲述孟加拉湾区域历史的权威著作,全景再现南亚、东南亚500年的时代故事)
横渡孟加拉湾:自然的暴怒和移民的财富(第一部讲述孟加拉湾区域历史的权威著作,全景再现南亚、东南亚500年的时代故事)
(印度)苏尼尔•阿姆瑞斯
¥31.60
孟加拉湾曾经是全球化历史的核心,数个世纪以来,这里一直是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海上高速公路,后来又成为欧洲帝国的战场,这一切都是季风和人类迁徙的结果。19世纪,在资本力量和蒸汽动力的推动下,帝国重塑了海湾的面貌,以寻求咖啡、大米和橡胶等商品。数以百万计的印度移民或被债务束缚,或被干旱刺激,满怀希望地横渡海湾讨生活。新加坡、槟榔屿等蓬勃发展的港口城市,成为那个时代*多元的社会。然而,到20世纪30年代,经济、政治和环境压力始侵蚀海湾数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互联格局。今天,不断上升的海平面使孟加拉湾的海岸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其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各国竞争亚洲未来的中心。 《横渡孟加拉湾》是一个关于经济整合和移民迁徙的大型故事,也是一部文化触和融合的历史。苏尼尔阿姆瑞斯首次将该区域放在世界历史的中心,整合人类和环境的历史,挖掘大量史料,以优美的文笔、抒情的柔情和细致的关注,全景再现了南亚、东南亚波澜壮阔的时代故事,展现了人类在塑造海洋环境方面的力量和局限。他对该区域历史的生动回顾和令人信服的分析,为理解和应对亚洲乃至全球未来面临的诸多挑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见解。
中亚史(第二卷)
中亚史(第二卷)
蓝琪
¥45.00
《中亚史》第二卷论述了中亚地区7 世纪中叶至10 世纪末期的历史。在这三百多年中,中亚经历了倭玛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的阿拉伯人、唐代中国人、塔希尔王朝、萨法尔王朝和萨曼王朝的波斯人的统治;与此同时,在中亚东部地区建立过统治的还有吐蕃、突骑施和葛逻禄等游牧民。从内容来看,本卷属于世界历史分期中的中世纪史范畴,是中亚封建制度的创建时期;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中亚社会处于封建社会的兴起阶段。本书分“群雄逐鹿”、“阿拔斯王朝时期的中亚”、“波斯王朝”三编。*编从阿拉伯人灭亡萨珊波斯帝国、占领中亚呼罗珊地区的651 年起,到倭玛亚王朝在中亚统治结束的750 年止;第二编从阿拔斯王朝兴起的750 年起,到塔希尔从阿拔斯王朝独立出来的821 年止;第三编从821 年塔希尔王朝的建立起,到萨曼王朝灭亡的999 年止。
中亚史(第五卷)
中亚史(第五卷)
蓝琪
¥46.00
《中亚史》第五卷论述了在16-19世纪上半叶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此三百多年里,中亚地区早期民族国家经历了兴起、发展和衰落。从内容来看,本卷在世界历史分期中属于中世纪后期的范畴;从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角度考察,这一时期处于封建制度的晚期;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考察,这一时期的中亚社会处于封建社会的衰亡阶段。本卷分“中亚早期民族国家的兴起”、“中亚早期民族国家的发展”、“中亚早期民族国家的衰落”三编。16 世纪是中亚早期民族国家兴起时期;17 世纪至18世纪中叶是中亚早期民族国家发展时期;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中叶是中亚早期民族国家衰亡时期。本卷每一编的结构大致由两个部分构成:*部分是分述中亚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历史轨迹;第二部分是总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及对外关系,希望通过总论了解中亚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发展趋势,探索这一时期中亚历史发展的规律。
每满80减40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
(日)陈舜臣
¥25.99
了解了西域历史,便掌握了东西方几千年的文明激荡! 汉武帝为何派张骞而非他人出使西域?班超何以威震边疆?传说中的香妃是否确有其人?玄奘与丝绸之路有着怎样的渊源? 本书从政治权力角逐、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文化习俗上的碰撞融合等层面上,全方位立体描绘出了西域的前世今生。史料丰富,行文深入浅出,是了解西域历史及世界全球化不可多得的优秀普及读本。
每满80减40 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锁定二战终局的隐形硝烟。汗青堂系列)
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锁定二战终局的隐形硝烟。汗青堂系列)
伊恩·克肖
¥27.72
作者伊恩?克肖用十个章节的篇幅考察了1940年5月至1941年12月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美国、苏联、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六个主要国家做出的十个互相关联、具有巨大军事影响的政治决策。从英国决定坚持抗德国,到德国决定在珍珠港事件后向美国宣战,再到希特勒决定消灭欧洲大陆上的犹太人,这些决策把欧亚大陆上的两场互相分隔的战争,转变成一场真正全球化的冲突。尽管在1941年底,战争仍有三年多的程,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在此时就已经注定了。 任何决策的制定都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政治体制、决策机制、意识形态、决策者所能掌握的情报信息、国内舆论、国际环境、决策者的理智与情感……这些无一不影响着“二战”中这些决策的形成过程。作者充分分析了这些因素在这十个决策中的作用与影响,试图为读者还原当时战场之外看不见的硝烟。但历史的发展并不具有必然性。作者还专门分析了被决策者们抛弃的其他替代方案,并合理推测了选择这些替代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对这些替代方案被放弃过程的分析更是凸显了决策者做出这些命运攸关的抉择背后的逻辑。
每满80减40 不熟悉的欧洲世界遗产地理第42期
不熟悉的欧洲世界遗产地理第42期
世界遗产地理
¥9.99
随着欧洲免签国的增加,欧洲的门户正在对中国逐步打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尝鲜中东欧小众目的地.2018年"中欧旅游年",或将成为中国人前往欧洲旅游的新拐点.
每满80减40 英帝国史·第四卷 英帝国的转型
英帝国史·第四卷 英帝国的转型
主编,钱乘旦 著者,郭家宏
¥36.00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学界部多卷本的英帝国史之第四卷。本卷研究1783—1815年英帝国的历史,认为这是英帝国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从旧体制到新帝国、从旧殖民体制到新殖民体 制的过渡时期。经过转型,英帝国在失去美洲殖民地之后建立了地域更为广阔、机制更为灵活的帝国,提供了一种对大英帝国历史的全新视角。
每满80减40 英帝国史·第六卷 英帝国的危机
英帝国史·第六卷 英帝国的危机
主编,钱乘旦 著者,张红
¥36.00
本书是中国学者撰写英帝国史的扛鼎之作。 二战后,“帝国”与“后殖民”研究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门之一,成果赫然。但西方的研究都站在西方的立场上、弘扬西方的价值观念。这在英帝国研究中也是如此,以致今天的英帝国研究领域中,西方话语充斥其间,形成西方的一统天下。本书对英帝国的历史作细致的剖析,通过深研究,提出中国学者自己的诠释体系。 全书根据英帝国史的客观演,分八个阶段行讨论。 *阶段是英帝国的萌生期,这一时期,英国民族国家始形成,为海外扩张提供了制度保障。英帝国的萌生是民族国家的派生物,都铎王朝是英帝国的孕育人。本卷主要解释民族国家与英帝国萌生的关系,以及英国走上帝国扩张之路的背景与条件。 17世纪,英帝国从初生到形成。17世纪英国经历了政治大动荡,各种政体走马灯似地替换。但所有政府在帝国问题上却立场一致,都尽力扩张殖民地。这种现象背后是这样一个事实,即英国从民族国家形成起,就成为重商主义性质的国家。重商主义要求殖民地,早期英帝国是重商主义帝国。 18世纪是英帝国的第三阶段,是重商主义帝国战争的阶段,战争的规模逐渐从欧洲扩展到世界,始出现“世界的”大战。所有这些战争都是重商主义性质,英国与其他重商主义国家(西、葡、荷、法等)争夺海洋控制权,为重商主义而鏖战。本卷主要研究帝国战争的本质,重商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就在英国败所有对手、几乎赢得海洋霸权的时刻,美国革命却瓦解了英帝国。这是殖民帝国内在危机的*次大暴露: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必定要对抗,结局一定是帝国解体。不过在那个时代,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相反,英国政府从美国革命中吸取教训,调整了殖民政策,以致短短三十年之间,又形成一个崭新的帝国,即“第二帝国”。这是英帝国的第四阶段:新旧交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重商主义帝国渐次退出,新理念和新地域构成了新帝国。本卷主要研究了导致帝国生命更新的机制。 新帝国的基础是工业革命,其巨大的生产力和廉价的工业品成为新帝国的力量源泉。英国在实现自由贸易的过程中夺取了世界霸权,它着“自由贸易”的旗帜,将触角伸向全世界。就在这个时候,“自由帝国主义”理论出现了,它提倡“无形帝国”,认为英国不需要殖民地,只需要“自由贸易”。一个老牌的殖民国家,却“不要殖民地”了,这是为什么?这是英帝国的第五个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就在帝国的旗帜高高飘扬、大英帝国如日中天时,英国却始走下坡路了。其他国家追赶工业化,破了英国的工业霸权,也破了它的殖民霸权。英国再一次调整殖民政策,投到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中去,“无形帝国”又变成“有形帝国”,英帝国也完成了“日不落”的使命。可是,帝国的内在逻辑仍然在起作用:就在英帝国看似*辉煌时,新的解体又始了。对英帝国的第六阶段,本卷重分析了帝国内在逻辑的必然性。 为拯救帝国,英国政治家再一次使尽解数,试图用“帝国联邦”来代替帝国,建立世界性的“联邦共同体”,在大世界中建立一个“英国的”小世界。英帝国在第七个阶段上试图完成这个转型,但转型没有成功。本卷解释了这一转型失败的原因和实质,涉及英国的观念、价值、制度结构等等。 二战结束后,英帝国骤然瓦解,其速度令人诧异。尽管有政治家构想出“第三帝国”的方案,试图在苏伊士以西维持帝国;但人们普遍以为:英国人深知时务,主动撤离,完成了“非殖民化”。果真如此吗?并不是。本卷研究发现,英国人在不同地区的撤离方式是不同的,有和平退出,有战争对抗。原因是,和平与战争都服从相同的帝国目标:构建一个实质性的“英联邦”,以维护英国的大国地位,这就是所谓“非殖民化”的本质。不过英国的梦想还是破灭了,英国的大国地位也随之破灭:英帝国寿终就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