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士(《环球人物》典藏书系)
¥27.20
他们是一代文宗,忧患家国、殚精竭虑,成为近现代中国文化的拓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他们是科技巨匠,年路蓝缕、锐意前行,为国铸重器,奠定了中国昌盛的国力基础,撑起了民族复兴的脊梁。他们堪称“国之大士”。 本书汇集了近现代中国文学、艺术、科技领域的几十位文化名士、科技巨匠,包括黄遵宪、章太炎、梁启超、蔡元培、鲁迅、陈寅恪、钱学森、朱光亚、孙家栋、钱七虎、杨振宁、袁隆平等,讲述了“大国士”在风云变幻的百年岁月中那些刻骨镂心的前尘影事,追忆他们为人、治学、报国的闪耀人生。国士之风,尽显中国精神
在江湖与庙堂之间:贬谪中的宋代文人
¥20.40
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黄庭坚、杨万里、秦观等宋代知名文人,都历经官场贬谪,影响了他们的命运走向和内心底色,也影响着他们文学作品的样貌。该书探析他们在贬谪中的遭遇、表现及代表作品,尽显一代文豪的人生格局与精神气度,让我们看到在历史长河中真正有价值与值得坚守的东西,知退,知荣辱,知敬畏,从而获得更高的人生参照。
镜中瑕疵
¥26.99
《镜中瑕疵》是澳大利亚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怀特的文学自传。 1912年,怀特出生于英国伦敦,后相继在澳大利亚和英国求学。他自幼患有哮喘,性格孤僻,醉心于文学与艺术,一生辗转于澳大利亚和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怀特应征伍,远赴北非战场。怀特博闻强识、交友广泛,其一生跨越了整个20世纪,可谓一个时代的见证人。 《镜中瑕疵》出版于1981年。怀特在书中追忆了从出生到漂泊他乡、寻求身份认同的青少年时光,记录了他对写作与艺术的不断思考与探索;战后,他和伴侣曼努雷重回希腊旅行,试图在历史中寻找心灵的归所;多年的离群索居之后,晚年的怀特又始积极参与澳大利亚的政治、文化活动,对当代文明的方方面面给出了辛辣的批判。 在这本自传中,怀特毫无保留地剖析自己,文字时而诗意抒情,时而内敛自省,时而诙谐刻薄。他用自己的方式将澳大利亚和世界描摹、拆解,重新镶嵌在自己心灵的版图之中。
卡夫卡传
¥59.40
弗兰茨·卡夫卡是20世纪*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至今一直被认为是摸不透、含糊不清、既吸引人又令人毛骨悚然的事物的化身。这部传记把卡夫卡的生活和文学创作放在1880年至1920年这一时期各重要文化思潮的相互联系之中加以考察。它展现的是游手好闲者和孤独者,旅行者和胆怯者,禁欲者和爱恋者,心醉神迷者和怀疑者,恐怖专家和讽刺大师……人们可以从卡夫卡作品在犹太神话和欧洲现代派之间的特殊地位中,获得对其艺术特性的新的认识。 本书将卡夫卡性格的多面性与独特性同其作品的深奥性与神秘性放在20世纪欧洲波澜壮阔的现代主义思潮中加以考察,并结合现代心理学和民族学,以及布拉格的地域文化传统,描绘出一个立体的、轮廓鲜明的、背景清晰的、完整的卡夫卡。
天才的陨落——莱蒙托夫传
¥49.99
莱蒙托夫是继普希金之后19世纪俄罗斯的又一位伟大诗人。两百年来,关于他的家世、爱情、创作、死亡,聚讼纷纭。俄罗斯文学批评家邦达连科创作的这部传记,可以说是两百年来部深度探寻诗人远古家世之谜、揭示诗人神秘之根源的著作。“有别于众多的文学—家庭日常生活传记,邦达连科的书触及了重要的人的存在方式问题,书中还有诸多隐情、症结,也许会让德高望重的莱蒙托夫研究家们和为广众的读者产生兴趣”。
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传
¥40.00
本书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主、俄罗斯持不同政见者索尔仁尼琴的重量级传记,由欧美重要的斯拉夫学者乔治·尼瓦花费三十年时间写成,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他孤身战斗的一生和思想的剧烈变化。 该书将索尔仁尼琴四十余年的创作融入到其充满斗争精神的人生历程中,不但向读者展示了作家坎坷而又不凡的一生,而且以俄罗斯文学传统为参照,详细地梳理了作家的艺术美学价值、独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蒋士铨传
¥0.99
蒋士铨是我国清代乾隆年间伟大的文学家、戏剧家。其一生诗文词曲无一不工。本书以蒋士铨生平为线索,以饶有兴味的真实故事为表现形式,重在体现蒋士铨先生的人格、信念、气节。以散文体的叙事方式,按照人物命运的走向、脉络,结合蒋士铨先生的戏曲及诗文成就,努力做到全方位展现蒋士铨先生高深渊博的学识素养和学问根基。蒋士铨一生坎坷,早年随父游学山西等地,后归铅山参加科举考试,于三十三岁中进士。其性情刚介耿直,在翰林院编修任上,拂袖而去,遁身扬州等地任教十余年。母亲去世后,回到南昌。后闻乾隆帝传召,古稀之年进京,才三年,因病重归故里,于南昌筑藏园栖身,后于藏园瞑目离世。
坚守良知的翻译家——草婴传
¥5.98
不久前,年已83岁的著名翻译家草婴因对俄罗斯文学推介的巨大贡献,被俄罗斯作家协会授予“高尔基奖章”。而1987年6月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文学翻译会上,草婴被授予了高尔基文学奖。草婴是获此奖的中国作家。 除了草婴,世界上还没有哪个翻译家译完了博大精深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可以说,草婴就是中国读者了解俄罗斯文学的一扇窗户。为了翻译俄罗斯文学,他前半生历经磨难,两次徘徊在生死边缘,经受了生死考验,但他如野草般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终站了起来…… 本书为其传记,讲述了其生平事迹。
俞平伯的后半生(试读本)
免费
作者记录了俞平伯大概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到1990年逝世前这段期间的经历。本书由王伯祥之子王湜华先生所写,王伯祥与俞平伯相识于抗日战争之上海,新中国成立后,王伯祥举家迁居北京后二人又成为同事,又因两家距离甚而交往甚密。王湜华以长达数十年时间的交往所感讲述俞平伯的晚年生活,描绘传主的生活细节,如遭到不公正待遇后对待生活的态度、晚年后妻子过世后的悲痛以及后半生红楼梦研究的态度等。
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人民日报名家自述系列)
¥6.97
本书是当代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先生的自述文集。包括自述性散文、师友交游、自述性质的序言及后记等几部分,对进一步了解余光中先生生平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柳青传
¥5.99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五个年头,陕北黄土高原仍然和清朝末年一样荒凉和贫瘠,只是战乱更加频繁,灾难越发深重。 近来,在黄河西岸吴堡县的群山里,常有几股土匪出没,他们突然窜进村庄,疯狂烧杀抢掠。善良的农民无力反抗,只顾四散逃命,眼看着土匪拉走自家的牲口,驮走自家的粮食和财产,消失在大队人马卷起的尘土中。 为了自卫,吴堡县寺沟村的农民们联合起来,在易守难攻的山峁上筑寨,把财产、粮食和牲口放在三四人高的寨墙里,一听风声不对,就扶老携幼,逃进寨子躲避。 就在端午节后几天,报警的炮声又响了,村民们纷纷逃离。土匪进村扑了空,便全力围攻简陋的山寨,声言不交出足够的银元和粮食,定要杀个鸡犬不留。为了保卫生命财产,农民们拿起原始的刀、矛、火铳和农具,在寨墙上拼死抵抗。他们哪里是手持快枪、野蛮疯狂的土匪的对手呢?不到半天工夫,寨墙被攻破。红了眼的土匪,向人群疯狂射击。三十几户村民死伤四十多人,粮食、财产、牲畜被洗劫一空。土匪走后,寨子里外一片哭声。 寺沟村的刘仲喜是遭遇惨的人家之一。他刚满三岁的小儿子,被土匪一枪打死在妻子怀里。十二岁的大儿子跳墙逃命时,被子弹打穿了手掌。二儿来不及跳墙,慌乱拿起羊毛毯遮挡身体,被打断了手指。家里的“顶梁柱”刘仲喜从寨墙往下跳,摔伤了腰和腿,躺在地上起不来。这个破败家庭的重担落到了临产的妻子和年迈的母亲肩上,乡亲们帮着埋了死的,抬着伤的,都替刘仲喜发愁:这家人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呀? 没过多久,也就是1916年农历六月初三午夜,刘仲喜的妻子又生下一个儿子。当他来到这兵荒马乱的世界,发出声啼哭时,母亲用力把这个肉囊囊的小东西推到灭火后冰凉的土炕拐角,顺手揭开炕角盖火,让倒灌进窑里的冷风正对着她的婴儿。被未成年的四儿两女拖累成一把干柴的母亲,早就拿定主意:“这世道,他怎能养活?不如早死,省得遭罪。” 要不是祖母清晨来看儿媳,这个小生命也许被抱到村外,埋在哪块黄土下,永远不为人知。 祖母拧着两只小脚,进得窑门,一眼看见撂在炕角旮旯光着身子的孙子。这个善良婆婆,三十多岁守寡,历尽艰辛把独子刘仲喜养大,吃够了人单力薄的苦头,盼着子多福多。她抱起婴儿,诅咒狠心的晚辈:“倒你们龟子孙的运,这孩儿还在出气,就连裹也不裹?唉!这还是个命大的。”她对着儿媳、儿子叫嚷,“快给裹上嘛!”站着的、坐着的像没听见。她只好自己爬上炕,找来一块烂布把孩子裹好,又下地,寻来铁勺,抓一把小米面,点着几根高粱秆。当祖母正把烫嘴的面糊糊在自己嘴里嚼凉,用手指往婴儿口里抿时,报警的炮声又一阵阵响起,受轻伤的大儿二儿,立刻抬起受重伤的父亲,年老的婆婆扶着刚生产的儿媳,领着年幼的孙儿们急急忙忙往山寨逃命。只剩下这个生不逢时的婴儿独自陪伴着空寂的山村。 直到日头落西,天黑严以后,人们才陆陆续续回村。祖母先到窑里摸摸可怜的孙子,惊喜地说:“嘿!热着呢,还在出气,有气就喂上一口吧!”她一边抹掉落下的泪珠,一边去换孩子沾满屎尿的破布。 就这样,早出夜归,一连过了十六天,这个小生命竟然活着。听说土匪已离此往南。别人家都松一口气,仍然过起男耕女织的日子。刘仲喜一家却一片惨象:死的、伤的、老的、残的,全靠未出月子的产妇支撑。她做在前头,吃在后头,粗食淡饭也难吃饱,哪里还有奶水?婴儿顿顿靠祖母铁勺里那点小米糊糊充饥,怎能养活呢? 夫妻俩商量,妻子说: “这孩儿没死,就给他寻上个好活的人家,听说邻村呼姓地主没有子嗣。” 倔强的刘仲喜躺在炕上,无可奈何地点点头。 托人说合,很快说妥。中人把这个“多余”孩子抱出窑门,刚刚跨上院门台阶,正蹲在院里抽烟的四爷爷,猛地起身,拦住了还差一步迈出大门的中人,大声嚷道:“你们喂养了这么一大群孩儿,哪个也没送人,就多余他一个?孩儿长大了不怪怨你们?你们知道他将来成龙呀变虎呀?仲喜!把他捎带着喂上不行吗?”一阵沉默,躺在炕上的刘仲喜挣扎着,却坐不起来,只好对哭泣的妻子说:“快……快把孩儿抱回来。”
张爱玲:她比烟花寂寞
¥12.21
《张爱玲:她比烟花寂寞》人们常爱回望的民国故事,带着历史刚刚转身的温度,有着时光沉淀的微黄。不远不近,保持着一种恰好的距离,散发着独特韵致。过滤掉社会的变革动荡,我们看到的是旖旎生姿。作为民国的临水照花人,张爱玲赢得了无数粉丝的怜惜。在民国的波涛岁月里,她太过绚丽。她是痴情的小女子,为爱孤注一掷,低到尘埃里;她是才华横溢的名家,笔墨翻转,刺破世俗,留下一串串婉转故事;她是孤独的旅人,奔走在时间的荒野中,冷眼睥睨世事悲喜……芬芳的故事,在笔尖以传奇的姿态传递,渗透到你的心底,又会咀嚼出怎样的滋味?
思痛录(增订、纪念版)
¥14.00
《思痛录:增订、纪念版》以1998年5月北京十月文艺版《思痛录》为底本,参考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版《思痛录》加以增补修订,另收作者怀人反思的散文22篇,全面展示作者韦君宜的沉痛之思。 《思痛录:增订、纪念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世间已无胡适之
¥7.13
有人曾这样评价说:胡适是水,鲁迅是酒。酒虽好,有时却容易醉人;水虽淡,却又必不可少。纵观整部现代史,无论是文学变革还是北大复兴,胡适都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正是有了胡适这汪源远流长的水域的灌溉与滋润,北大方才成为今日的北大。 他一生虽只有一妻,却演绎了七段婚外情;他还差儿当了“*大总统”……胡适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本书作者一路寻访胡适曾走过的足迹,在时光的荒野里捡起了他留下的滴滴,重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胡适。
追念郑振铎
¥10.03
郑振铎是“五四”所诞生的一代风流人物之一,是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中一名真正的战士。他对祖国文化事业有过多方面的他人难以替代的卓越贡献。借用恩格斯的话来说,无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郑振铎都称得上是“五四”以后一整个变革时代所需要并产生的一位“巨人”。他是当年以鲁迅为主帅的新文化界一位全才式的大将,是二十世纪中国和世界的一流文学家、文史研究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著作,是近代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他于1958年因公殉职,国家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一生都体现了文化的正能量。然而,以前文坛学界的某些人由于无知或偏见,忽视、忘却甚至否认郑振铎的杰出成就与地位。经过有识之士、研究者和有关部门多年努力,情形有所好转,但显然还不够。为让更多的人加深认识这位“中国文化界值得尊敬的人”,我们编选出版了这本二十世纪知名人士回忆郑振铎的专书。本书大致以那些知名人士与郑振铎结识交往时间的先后为序。这样编排更方便顺时态地观照郑振铎一生的生命轨迹。本书收入了周恩来、瞿秋白、茅盾、郭沫若、王统照、叶圣陶、胡愈之、冰心、郭绍虞、王伯祥、李一氓、老舍、巴人、靳以、施蛰存、巴金、夏衍、沈从文等约九十人(其中包括一些外国友人)的一百二十多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回忆诗文。与已经面世的其他现代文人学者的回忆纪念集相比,在作者方面“级别”更高、名家更多的,*。这也正是本书的价值和特色所在。本书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但由于年久记忆难免有误,编者特意作有一些校注,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当年周恩来总理在郑振铎等烈士追悼大会即将举行(上午九时)前三小时,还通宵未曾合眼,写信郑重委托陈毅副总理出席追悼会。周总理当时写了一首诗,在诗序和给陈毅的信中都用的是“追念”一词,可是不知为什么,在后来流传的版本中“追念”都成了“悼念”。本书首次依据手迹恢复为“追念”,书名亦即取《追念郑振铎》。
诗人李白
¥7.20
《诗人李白》是李白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全书着重分析了两个极富创见的相互关联的问题:盛唐的时代精神和李白个性的本质内涵,从而在盛唐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富有层次地展示了李白个性鲜明而又充盈着时代气息的行为方式和生命历程,也使历来有关李白的一系列问题,如“谪仙与访道”、“道家与儒家”、“漫游与入翰林”等等,呈现出新的意蕴。
马克·吐温自传:戏谑人生
¥11.04
《马克·吐温自传》是马克·吐温本人晚年通过口述,由打字员记录完成的。马克·吐温去世前曾留下遗嘱,明确表示该自传在其身后一百年内不得出版。至于为什么如此,他是这样解释的:“我之所以决定在我死后从坟墓中向大家说话,而不是在世时就向大家说,是有我自己的考虑的,因为那样可以畅所欲言。”因此,除去世前因负债累累、经济窘迫而被迫向一些杂志授权发表的几个篇章,以及后来的学者为研究马克·吐温而在接触自传原稿时披露的一些内容,一百年来,马克·吐温的这部自传一直保存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图书馆中,大部分内容从未被披露。
情若莲花的女子:林徽因传
¥2.00
袅袅轻烟,几缕残荷,烟雨中洋溢着清香。有个素衣女子曾赤脚踩过青苔上那抹潮湿,静静的,清风细扫,空气中增添几分感伤,虽然酸楚却也淡然,仿如她的来到静如莲荷,她的离开悄如春水,留下的只是一丝沉静的幽香,绕于心间,挥之不去,锁于梦乡,寂静守护。
古老的都城
¥5.96
本书内容包括了华北平原上的东方古都、明朝时期大力扩建北京城、清朝对北京城大规模修建、古都民俗文化和民俗工艺、古都著名景观和宗教名胜、六朝都城——古都南京、荟萃山水人文的江南古都、朱元璋兴建世界城垣、清朝时古都的杰出名人、古都著名寺庙的历史沿革等。
鲁迅的青年时代(关于鲁迅文学修养的回顾和总结,展现“特别和善”的鲁迅)
¥8.99
《鲁迅的青年时代》是一本关于鲁迅文学修养的回顾和总结,它集中描述了鲁迅前三十年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思考,尤其是其青年时期的学习情况,这些被周作人统称为:文学创作的“始基”。在这一阶段中,鲁迅求学态度的转变过程也就是其文学创作从稚嫩渐趋于成熟的过程。 《鲁迅的青年时代》中,周作人的立场十分明确,即:“把鲁迅当成‘人’而不是‘神’去看待,再去看他的文学,才能真正理解。”而这也是理解鲁迅文学作品意向的先决条件。在表现手法上,《鲁迅的青年时代》通篇平淡朴实,不仅回顾了鲁迅青年时期许多罕见的求学趣事,许多生活场景的描写,也让世人看到鲁迅在《朝花夕拾》之外的生活里,除了“严厉可畏”,还是有“特别和善”的那一面的。
鲁迅的故家(鲁迅全面、完整的人生履历)
¥14.99
周作人,鲁迅二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了解鲁迅的人之一。 《鲁迅的故家》是周作人晚年回忆鲁迅的重要著作之一,从“百草园”、“园的内外”、“鲁迅在东京”、“补树书屋旧事”四部分,记述鲁迅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交游情状。不仅重笔勾勒活动于园内外的鲁迅,而且兼及背景中隐现的人事物,在其“生活着的空气”中,徐徐延展出一卷卷清末民初风俗画。文章沿承知堂怀人忆往之作平白真切、不落空言的风格,文字简洁朴讷,寥寥数笔,便曲尽人事物景情,为旁人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