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微社群集群行为实证研究
¥26.50
本书是研究青少年微社群集群行为的专著,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著述而成。分析了微社群的概念、特征、类型、发展趋势,以及青少年的概念、身心发展特和使用网络、网络社群、微社群的情况,梳理了近年来网络集群行为及微社群集群行为研究现状,对微社群中流言传播特与传播机制;青少年集群行为发生的动机、关系联结与演化逻辑;青少年在“微社群”中表达、追星、赏、使用短视频与弹幕状况,越轨行为,表演式抗争,抗争性话语的建构与引导等行调查研究。本书以详细、丰富、真实的数据说话,努力靠近真相。
看·听·读(列维-斯特劳斯文集12)(精装)
¥17.40
本书为《列维-斯特劳斯文集》之一。在岁月的长河中,作者看过许多画,听过许多音乐,读过许多书,由此作者从人种学家的视角,讲述南美印第安人通过神话创造自己特有的艺术作品的故事,来阐明美学判断的一些基本原则,如绘画内容、技法、色彩的美学意蕴,并以具体的曲调和歌唱为例,阐释音调变化所带来的美感及表现力;同时分析了卢梭、狄德罗作品中所阐发的美学原理,即美在于感受各种关系。在此基础上,作者从结构主义的角度,阐明了话语与音乐、声音与颜色的关系,等等。总之,作者凭借其自身看、听、读的若干艺术作品,在其宏大的结构人类学的视域下,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哲学、美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如模仿、表现与再现、激情,以及“美”的定义。因此,对美学、艺术理论、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及实践者都有相当深刻的启发作用,具有鲜明的特色与学术价值。
张医生与王医生
¥40.80
这部平民史诗的主题只是不要成为时代废弃物。 两个原生家庭,跨越三十年的奋斗,调动的能量,堪比战争。 张医生和王医生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工人家庭。在国企改制、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他们凭借家庭的全力支持与自身的聪慧刻苦,摆脱了掉队的命运,实现了阶层跃升。可是,虽然看起来功成名就,但他们的人生,仍充满了焦虑和疲惫。 两位作者采访数十人,在旧报纸、老照片、建筑废墟与口述回忆中捞过往生活图景,描摹了张医生与王医生半生的个人成长与阶层跃升之路,并审视二人知识、尊严与自我的建构过程。与此同时,本书还以工业城市、单位社会、稀缺经济、工人阶级文化、男性气概、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变迁等为经纬,呈现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当代东北。 阅读张医生与王医生的故事,我们将会厘清,世纪之交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如何塑造了一代人的生存方式与精神世界。而透过个体在历史中的沉浮,我们也将窥见一座城、一个时代的命运轮廓。 这本书的特别价值,在于以这两位医生的真实经历为线索,呈现了过去三十年令人叹息和沉默的民间社会史;更在于作者以知识人的认真态度和故事人的写作能力,描摹了上述问题的核心答案,即促使人们精神腐败的社会因素。 ——作家、媒体人李海鹏
东京绮梦
¥47.60
20世纪70年代,日本刚刚结束汹涌激荡的战后重建。此前的十多年间,日本人口激增,经济起飞,制造业繁荣发达,文学、电影等艺术文化领域一片欣欣向荣。而若是稍往后看,彼时的日本又处在经济泡沫时代的前夜,即将被卷全球化的旋涡中。夹在其间、看似不怎么起眼的70年代,实则继承了战后之初的辉煌发展成果,又昭示了日本文化大繁荣、走向世界的步潮流,拥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1975年,20岁出头的伊恩·布鲁玛来到了日本。他凭借过人的嗅觉,迅速发掘出70年代异彩纷呈却不为世界所知的日本前卫文化,深到深层的角落、前沿的现场和核心的文化艺术圈:东京浅草的杂乱小巷和破败剧院、下町的文身工作室、京都的真人色情秀,还有黑泽明的电影拍摄现场、寺山修司的实验剧团、唐十郎的巡演帐篷。他以一个“外人”的身份,游离于戏剧、电影、摄影等领域和东京地下文化生活的边缘,好奇而冷静地观察和触身边的一切。 离日本数十年后,布鲁玛基于对这段亲身经历的回忆,结合长期的研究思考,敏锐犀利地捕捉到日本怀念传统又敢于革新、迷恋异邦又封闭排外、注重秩序又崇尚暴力的复杂文化气质,从时代与民族的外部描摹出一副迷人独特的日本面貌。
野性的思维(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35.94
本书通过大量的田野考察资料,系统深地研究了未化人类的“具体性”与“整体性”思维的特,认为未化人的具体思维与化人的抽象思维没有高下之分,而是互相平行发展,各司其职,人类的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即与这两种思维 方式相符。
法社会学导论(第6版)
¥49.99
《法社会学导论(第6版)》是德国法学院的经典教材,是法学专业学生的著作。初版于1987年,此后不断修订,每一次修订,都反映了该领域新研究成果。该书根据2013年德文修订的第6版译成。 法社会学是社会学与法学交叉的学科。该书采用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并结合法哲学、哲学及法学理论来研究该学科;在研究方法上,兼容社会学与法学的思维方式。这是该书的独特视角,也因此使该书独树一帜,成为德国法社会学领域中具影响力的著作。 《法社会学导论(第6版)》共分三个部分:*部分研究了法社会学的性质,明确指出法社会学的双重作用,介绍了该学科的发展状况;第二部分介绍了法社会学的各大流派,主要包括当今具影响的8位理论家的主要思想,并对它们行客观评价;第三部分阐述了法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全书观新颖,内容丰富,不仅阔了我们的研究视野,也对研究立法、法律实施以及法学研究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具身认知 : 身体如何影响心智
¥48.30
《具身认知:身体如何影响心智》普及了认知科学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它告诉我们身体如何反向影响心智。通过启身体中的智慧关,与身体积极对话将促发更好的思考、生活与工作状态。 长久以来,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身体与心智二元对立的“离身观”已经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肉体低下,头脑至上”。肉体被比作“硬件”,“心智”被比作软件,“软件”指挥“硬件”。这种离身观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老师喜欢数学好的学生,认为他们智商高于玩滑板的学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通常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因为他们掌握的是工艺知识,而专业知识才值得被重视……具身认知破了这些固有的观念。它表明身体的智慧被忽略了,身体和心智是交互影响的,为个体认知外部世界提供了智能媒介。身体通过表情、动作向大脑传递它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从而带出人的思维、情绪或者理解能力。身体虽然不说话,但是它比“认真思考”更能反映出人的真实想法。 当前,具身认知在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和教育领域已经显露出阔的应用前景。这本书将从以下角度对其概念行全面解读,包括:离身论与具身论、身体的构成、身体与心智的关系、我们如何与身体对话以及具身认知的应用前景。通过对硬核知识的生动论述,以及对身边现象的有趣解答,这本书将指导我们与身体建立连,去探索身体中未被发的智慧角落。
有恨意但不离婚的妻子们
¥34.86
【内容提要】 朝日新闻:2014年,丈夫坦白36年前的出轨后,遭70岁妻子殴致死 日本网络:在搜索引擎搜“丈夫”,先自动显示的关联词是“去死” 小林美希的采访:虽程度不同,受访者都有过希望丈夫“去死”的念头 有恨意的妻子们为什么不离婚? 耻感意识、忍耐美德的束缚,隐形的歧视和不尊重令多少女性对生活失望? 就业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在何种程度影响着普通人的生存质量? -------------- 小林美希,自2007年成为自由记者。2013年,获贫困新闻报道奖。 做自由记者14年,她的报道始终聚焦雇用、结婚、生产与育儿、重返职场等问题。 小林美希用跨十年的追踪调查、案例、数据,描摹婚姻真实的裂痕,透过15位采访对象的遭遇,持续追问:夫妻是什么/婚姻是什么/家是什么。原貌记录女性视角,同时补充男性观,省思固化观念的同时,也向职场文化、社会环境提问,给各年龄段读者一次深思考婚姻和个人、社会和家庭的机会。
看不见的孩子:美国儿童贫困的代价
¥30.00
通过追溯美国历史意识形态对贫困的忽视、美国长期以来对贫困的怀疑、根深蒂固且仍在持续的种族主义、反移民的态度、依赖资助流于表面的学术研究等原因,作者杰夫·马德里克提请大家注意美国官方对贫困人口数据的故意低估。美国官方的贫困衡量标准是政府提供的不负责任的统计数据之一。马德里克对美国所面临的紧迫、有害、令人心碎的问题之一,美国儿童的普遍贫困,行了根本而又不容忽视的考察。作者在本书中仔细研究了贫困儿童所遭受的伤害,并描述了这些儿童的实际生活。生活在贫困中,即使是暂时的,也不利于认知能力、情绪控制和儿童的整体健康发展。美国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无法估量的。
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列维-斯特劳斯文集4)
¥30.00
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在西方现代哲学史上占有”结构主义之父“的重要地位。哲学结构主义的兴起公认肇始于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La pensee sauuage)的问世(1962年)如果说,就他个人的学术生涯而言,这个思潮的形成相应于他从文化人类学家向哲学过渡的过程,那么,《野性的思维》只是这个过程的端,而其完成则是这四卷本的《神话学》(Mythologiques)(1964—1971年)。这部书标志着哲学结构主义的真正确立。 《从蜂蜜到烟灰》在这一卷里,作者通过对新的神话,包括卷里已提到过的神话继续作结构分析,并运用“新的观”,显示神话思维能超越卷表明的经验层面,到抽象概念的层面,即他所说的从“性质的逻辑”到“形式的逻辑”,所运用的范畴则从可感觉性质的范畴——“生和熟、新鲜和腐烂、干和湿”——到形式的范畴——“虚空和充实、容器和内容、内和外、包含和排除”。他指出,这研究对于认识人类思维的本性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在西方文明中,上述思维步通过“神话→哲学→科学”的化过程而实现。可是,南美洲神话表明,对于思维从感性直观到抽象概念的步,其中的过渡并不是必要的。他而强调,结构与分析并不排斥历史的研究,同时,结构分析在寻找不同种族的共同根本特性时,也不无视它们表现上的差异。
聚焦:三维绩效视角下艺术院校的发展探索
¥29.90
本书首先对中国艺术院校的发展建设做简要概述,总结出其沿革特与失衡现状,然后聚焦组织绩效、质量绩效和公共绩效三个维度,从六个研究主题对艺术院校的发展行相应探索。其中,关于组织、共同体和城校互动的研究是先前被忽视的内容,而关于管理、课程教学和就业创业的研究则是对已有资料的适当补充。总之,艺术院校的发展探索,需要直面并解决艺术院校在评价工作中的痛难。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推高等艺术教育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质的艺术工作者。
人性悖论:人类进化中的美德与暴力
¥47.60
本书通过对人类、黑猩猩、倭黑猩猩之间的行为差异行研究,对来自六大洲、十几个学科、几十个物种和几百万年的化史行研究与整合,从化视角来探讨人性问题——人类既是善良的物种,也是暴力的物种,这依赖于复杂的化和适应性的倾向。虽然世界越来越和平,个体更加友善,但人类也更擅长组织并使用有目的性的暴力。这是因为人性中的美德和暴力在共同化,形成了一种“人性悖论”。本书同时也研究了“人性悖论”对家庭暴力、死刑、战争、同性恋、情感与道德的影响。 本书包含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认知心理学、脑科学等多门学科,囊括了人类化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是哈佛大学生物人类学家理查德·兰厄姆研究人类化的一部巨著。
面对现代世界问题的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文集16)
¥20.30
1986年春,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第四次出访日本,在此期间他应石坂基金会的邀请在东京做了三场演讲,这三场演讲正是此书的三个部分,演讲所围绕的主题即为此书的书名:面对现代世界问题的人类学。 为了突出并深探讨此书的中心主旨,并使之贴近现实,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从他的作品中吸取灵感。他翻读了曾让自己声名大噪的文章,重新提出了一直担忧的重要社会问题,特别是“种族”与历史、“种族”与文化的关系。或者说他还在找寻着人文主义的新形式以面对当今这个巨变中的世界的未来。 在这里,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老读者们能够找到那些他一直致力研究的问题,而对于新一代读者来说,这位著名的人类学家将提供给他们一种未来的视角。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在强调人类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人文主义”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在思忖着“西方文化霸权的终结”以及文化相对主义与道德评判之间的联系。当他在审视一个全球化了的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时,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活动、非自然生育问题以及科学思想与神话思想之间的联系。 在这三场演讲中,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表现出了对这个正要迈21世纪的世界的担忧,因为它正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意识形态爆炸”的多种形式与传统主义演变之间的类同。
当代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26.60
当代德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
微小的总和
¥39.99
1899年,凡勃伦以有闲阶级一词,描述那些通过炫耀性消费彰显自己身份地位的人士。在他的经典之作《有闲阶级论》中,凡勃伦描述了上流社会的轻浮无聊:男士们以手杖作为炫耀的工具,女士们则热衷银质餐具。 而在今天的世界里,物质商品作为社会地位象征的力量已经大为减弱,有闲阶级已被新的精英阶层所取代。伊丽莎白·科里德—霍尔基特称他们为“志向阶级”。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以文化资本而非金钱收来行自我界定。他们热衷于有机食品,看重母乳喂养。他们在意那些非炫耀性的消费,力用于聘请保姆和管家,培养孩子,以及练习瑜伽。 本书以丰富的叙述和广泛的调研,展现了志向阶级如何通过教育、健康、育儿等各个方面的消费支出选择,实现财富的增长和阶层的向上流动,并一步加深与其他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志向阶级的消费习惯已经从有形的物质消费转变为更彰显其身份与知识的消费支出,同时也影响了我们所有人的消费选择。
单数社会
¥32.50
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人口规模已达2.4亿,超过德国、英国、法国和荷兰的总人口。单身已经不再是一种小众、非主流的生活方式,相反,它变得越来越常见。本书聚焦数字时代下的单身现象、亲密关系和日常生活,所讨论的如空巢青年、女性独立、无力恋爱、单身经济、中年危机等话题,无一不是当下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社会热点和人们的生活痛点。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报告与研究数据,分析了这些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经济条件、心理因素等,并对全球范围内的相关问题进行考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文景·在场Presece(套装共7册)
¥285.00
《王国与权力》 1851年创刊,1896年被阿道夫·奥克斯以7万5千美金收购,《纽约时报》用一期期报道奠定了自己影响美国、影响世界的首席大报的地位。它记录了世界近现代历史中几乎所有重大的事件,而记录这些事件的《纽约时报》和《纽约时报》人则往往隐居幕后。作者特立斯从1953年开始在《纽约时报》工作了十余年。当他离开时报后,立刻就是回过头去采访自己曾经的同事,试图以时报不鼓励、不允许的方式刻画描述这个庞大的、能影响全美乃至全世界局势的机构。特立斯眼光犀利,笔触细腻,不仅在书中回溯了《纽约时报》的历史,还生动地再现了近百名时报人,以及他们在时报这个大机构中的庞杂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流媒体从业者的群像。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特立斯之前,没有人如此打量城市、写作新闻:每天,纽约人要喝下46万加仑的啤酒,吃掉350万磅的肉,用掉21英里长的洁牙线。在这座城里,每天有250人死亡,460人出生,15万人戴着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这是一部纽约交响曲。作者特立斯以他犀利的眼光,精准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纽约风貌:面目模糊的人潮中不为人知的奇闻轶事,镁光灯下的明星转身之后的尴尬境遇。俱乐部门口的擦鞋匠、高级公寓的门卫、公交车司机、大厦清洁工、建筑工人,与弗兰克·辛纳屈、乔·迪马乔、彼得·奥图尔等明星一样受特立斯尊重,他以同样的好奇心对待他们。 《邻人之妻》 以其对美国性行为和性癖好写实的描写而震慑了美国社会。特立斯以奇迹般的新闻勇气和技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建基在新的道德基础上的新世界,带领我们领略了花花公子宅邸、*高法院、按摩院的后院与温床,展现了色情产业、群交文化的兴起,相应的对抗淫秽色情的法律努力,以及普通人的性心理和性观念。虽然话题涉及下半身,但特立斯的写法并不轻佻,这本书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看待自身的方式。 《成为母亲》 本书忠实地呈现了这段生命。它是一种寻常生活从不可见、不可感,向激烈的热情、爱与奴役转变的过程,它还是一种束缚,一种妥协。身为女人,成为母亲是什么感受?照顾一个幼小的婴儿又是什么感觉?而当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意识,母亲又作何感想?英国作家蕾切尔·卡斯克记下了自己那一年包含多重面向的的经历:个人自由、睡眠和时间的终结,对人性和艰苦工作的重新认识,追寻爱的真谛,游走在疯狂和死亡之间,对婴幼儿的情感体验,对母乳喂养的思考…… 《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 瓜亚基人,一群生活在巴拉圭密林中的印第安人。他们以打猎、采集为生,有自己的语言、风俗与社会制度。16世纪起,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居民一道,不断占领、吞食他们生活的领地,他们躲避、抗争、流亡、被“安置”……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这个部落的人口已不足三十。1963年,本书作者、法国人类学家皮埃尔·克拉斯特在瓜亚基人被安置于定居点后进入了这个部落,与他们一同生活,对他们在生育、死亡、饮食、求偶、部落管理、性向认同、劳动分工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书写。 《以鹰之名》 一个骤失父亲的女儿,一位写出传世亚瑟王传奇的潦倒作家, 以鹰的名义,他们相隔百年却遥相呼应——有些伤口,永远不会愈合;以驯鹰的名义,他们放飞手中的鹰,期望那条象征习惯、饥饿、伙伴,被驯鹰人称为“爱”的线,永不消失…… 《与父亲的奥德赛》 门德尔松81岁的数学家父亲去旁听儿子给本科生开设的《奥德赛》研读课,细读关于“漂泊与回家”的12110行史诗,之后父子二人又一起参加《奥德赛》主题游轮旅行。在文本与空间的“奥德赛之旅”中,他得以一次又一次重新理解父亲。本书将《奥德赛》中古希腊英雄父子的传奇史诗与当代父子的普通人生并置,在文本与现实的交叠中,两对父子相互映照。时空交错的回旋里,父、子与史诗的故事缓缓展开。
爱你的安东尼
¥32.40
奥利维娅是孤独症患儿安东尼的母亲,八岁的安东尼去世之后,她带着巨大的伤痛独自来到楠塔基特岛。在这里,她结识了常年生活在岛上的家庭主妇贝丝——一个结婚十四年,育有三女却被丈夫背叛的女人。 慢慢地,奥利维娅已经敢于翻看过往日记中关于安东尼的滴,却依然对安东尼“生命的意义”无法释怀;而贝丝则从失败的婚姻里醒悟,重新拾笔始写作。巧合之下,安东尼在贝丝的小说里“重生”了,他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建立起了自己和奥利维娅,和贝丝,和这个世界的通路,并且柔声细语地解了长久以来困惑着她们的关于爱和生命意义的谜题……
道德认同与价值认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伦理认同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第二辑)
¥41.40
全书分为理论篇和经验篇两个部分。理论篇力图阐明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社会道德体系和道德生活基本规范的主要路径。经验篇力图从中西方历史上的主流价值观实现社会伦理认同的经验和教训中,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伦理认同获得启示和滋养。本书从核心价值观实现伦理认同的角度较为系统地回答了核心价值观如何转化为社会道德体系,而如何转化为个人的信念、品质和行为准则的问题。
理性的病理学
¥44.00
本书是霍耐特关于批判理论研究的论文集。作者对形态多样的批判理论的统一性行了总结,认为不管方法和对象如何分散,批判理论在如下理念上是一致的: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条件产生出的社会的实操、态度或者人格性结构,都沉淀在我们的理性诸能力的一种病理学变形之中。这一理念导致批判理论往往会探究人类合理性的病理的社会原因。但如今,这种哲学与社会分析之间的纽带正在被撕裂,“在对历史社会过程的依赖性中把握合理性”这一德国唯心主义的核心遗产也逐渐衰落。因此,如果要继承和一步发展批判理论,就必须在理论革新的同时,重新研究我们的社会操作实践和制度的特殊建制,是否会对人类理性能力的潜能带来损害。本书以广阔的理论视角,考察了批判理论的历史与当前状况,为把握批判理论的核心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深刻分析。
瘟疫之王:黑死病及其后世界
¥41.88
这是一部引人胜的侦探式历史著作,追溯了1347—1351年在整个欧洲大陆蔓延的臭名昭著的瘟疫暴发的原因和深远后果。历史学家利用修道院手稿和树轮年代学研究(树木年轮测量法)等多种来源,展示了老鼠、跳蚤传播的杆菌带来怎样的生态恐怖——每三个欧洲人中至少有一个人死亡,无数村庄和城镇被消灭,并且动摇了中世纪社会和文明的基础。